一、如何保护物联网系统和设备?
保护物联网系统和设备需要从多个维度入手,形成一套全面、系统的安全体系。以下是一些关键措施:
1. 制造商层面: 注重安全性建设:从产品设计之初就应将安全性作为核心考虑因素。 硬件防篡改:确保硬件设备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不易被篡改。 构建安全硬件:采用安全芯片和其他安全组件,提升硬件本身的安全性。 安全升级与固件更新:提供定期的固件更新和补丁,以修复已知的安全漏洞。
2. 解决方案开发者层面: 安全软件开发与集成: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融入安全最佳实践,确保软件无漏洞。 集成安全组件:在解决方案中集成身份验证、加密等安全组件。
3. 部署者层面: 硬件安全与身份验证:确保部署的硬件设备安全,并实施严格的身份验证机制。 网络隔离与访问控制:对物联网设备进行网络隔离,并实施严格的访问控制策略。
4. 运营商层面: 系统更新与维护:确保物联网系统定期更新,以修复安全漏洞和提供新功能。 防范恶意软件:部署反恶意软件工具,并定期扫描系统以检测和清除恶意软件。 实施审计与监控:对物联网系统进行定期审计和监控,以发现和应对潜在的安全威胁。 保护基础设施:确保物联网基础设施的安全。 保管凭证与安全密钥:妥善保管物联网设备的凭证和安全密钥,防止泄露。
5. 综合措施: 建立安全策略与流程:制定一套全面的物联网安全策略,并确保所有相关人员了解和遵守。 培训与意识提升: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物联网安全培训,提升他们的安全意识。 应急响应计划:制定物联网安全应急响应计划,以便在发生安全事件时能够迅速应对。
综上所述,保护物联网系统和设备需要制造商、解决方案开发者、部署者和运营商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形成一套全面、系统的安全体系。
二、周鸿祎认为物联网是互联网下半场,但面临安全挑战
周鸿祎确实认为物联网是互联网下半场,并指出其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安全。以下散慧是具体的分析:
物联网是互联网下半场:
周鸿祎认为,互联网的下半场,传统制造业与物联网结合的机会巨大,被视为下一个真正的蓝海市场。
他强调,尽管人工智能火热,但其真正的突破在于大数据,而大数据的获取将通过物联网实现。
面临的安全挑战:
在物联网的发展过程中,大数据的安全和保护成为首要挑战。
物联网不仅连接物哪掘冲理设施和设备,产生海量数据,还可能将网络威胁引入到现实世界,使得网络安全和物联网安全成为迫切问题。
360公司的应对策略:
360公司正致力于提供从网络安全到物联网安全李歼的全面保护方案。
这些方案旨在帮助制造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保驾护航,应对潜在的安全挑战。
三、物联网卡实名认证有危险吗
有。
1、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在物联网卡实名认证过程中,运营商会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如姓名、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等。信息被不法分子获取,会导致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此类信息被用于进行诈骗、身份盗窃等违法活动。
2、被冒用的风险:用户的物联网卡被别人冒用或盗用,会导致个人隐私信息被滥用。不法分子可以利用信息进行欺诈、非法使用等活动,给用户带来财产损失或者其他不良后果。
物联网卡实名认证本身并不具有直接的危险性。然而,存在一些潜在风险需要注意:
1. 个人隐私泄露:实名认证信息可能被不法分子获取,导致个人隐私泄露或身份盗用。
2. 不当使用个人信息:一旦个人信息泄露,可能被用于诈骗、钓鱼等违法犯罪活动。
3. 数据滥用:认证平台或第三方机构可能未能妥善保护个人信息,数据可能被滥用或非法出售。
综上所述,用户在进行物联网卡实名认证时应保护个人信息安全,避免随意泄露敏感信息,提高防范意识,定期检查个人信息是否被不法分子利用。
扩展资料:
根据《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受到法律保护,企业不得非法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并须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用户在实名认证过程中,可选择正规渠道进行,避免透露过多信息。同时,及时关注通讯运营商的相关政策和安全通知,保持警惕。
总结:
物联网卡实名认证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个人隐私泄霩、信息不当使用及数据滥用等方面。用户需谨慎操作,选用安全渠道,定期监控信息安全状况,以维护个人信息安全。
四、通讯网络的安全隐患有哪些
Internet的前身是APPANET,而APPNET最初是为军事机构服务的,对网络安全的关注较少。
在进行通信时,Internet用户的数据被拆成一个个数据包,然后经过若干结点辗转传递到终点。在Internet上,数据传递是靠TCP/IP实现的。
但是TCP/IP在传递数据包时,并未对其加密。换言之,在数据包所经过的每个结点上,都可直接获取这些数据包,并可分析、存储之。如果数据包内含有商业敏感数据或个人隐私信息,则任何人都可轻易解读。
几种常见的盗窃数据或侵入网络的方法:
1. 窃听(Eavesdropping)
最简易的窃听方式是将计算机连入网络,利用专门的工具软件对在网络上传输的数据包进行分析。进行窃听的最佳位置是网络中的路由器,特别是位于关卡处的路由器,它们是数据包的集散地,在该处安装一个窃听程序,可以轻易获取很多秘密。
2. 窃取(Spoofing)
这种入侵方式一般出现在使用支持信任机制网络中。在这种机制下,通常,用户只需拥有合法帐号即可通过认证,因此入侵者可以利用信任关系,冒充一方与另一方连网,以窃取信息
3. 会话窃夺(Spoofing)
会话劫夺指入侵者首先在网络上窥探现有的会话,发现有攻击价值的会话后,便将参与会话的一方截断,并顶替被截断方继续与另一方进行连接,以窃取信息。
4. 利用操作系统漏洞
任何操作系统都难免存在漏洞,包括新一代操作系统。操作系统的漏洞大致可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由设计缺陷造成的。包括协议方面的、网络服务方面的、共用程序库方面的等等。
另一部分则是由于使用不得法所致。这种由于系统管理不善所引发的漏洞主要是系统资源或帐户权限设置不当。
5. 盗用密码
盗用密码是最简单和狠毒的技巧。通常有两种方式:
密码被盗用,通常是因为用户不小心被他人“发现”了。而“发现”的方法一般是“猜测”。猜密码的方式有多种,最常见的是在登录系统时尝试不同的密码,系统允许用户登录就意味着密码被猜中了
另一种比较常见的方法是先从服务器中获得被加密的密码表,再利用公开的算法进行计算,直到求出密码为止,这种技巧最常用于Unix系统
6. 木马、病毒、暗门
计算机技术中的木马,是一种与计算机病毒类似的指令集合,它寄生在普通程序中,并在暗中进行某些破坏性操作或进行盗窃数据。木马与计算机病毒的区别是,前者不进行自我复制,即不感染其他程序
暗门(trapdoor)又称后门(backdoor),指隐藏在程序中的秘密功能,通常是程序设计者为了能在日后随意进入系统而设置的
病毒是一种寄生在普通程序中、且能够将自身复制到其他程序、并通过执行某些操作,破坏系统或干扰系统运行的“坏”程序。其不良行为可能是悄悄进行的,也可能是明目张胆实施的,可能没有破坏性,也可能毁掉用户几十年的心血。病毒程序除可从事破坏活动外,也可能进行间谍活动,例如,将服务器内的数据传往某个主机等
7. 隐秘通道
安装防火墙、选择满足工业标准的的安全结构、对进出网络环境的存储媒体实施严格管制,可起到一定的安全防护作用,但仍然不能保证绝对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