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谁发明的人机对话
人机对话是计算机的一种工作方式,即计算机操作员或用户与计算机之间,通过控制台或终端显示屏幕,以对话方式进行工作。操作员可用命令或命令过程告诉计算机执行某一任务。在对话过程中,计算机可能要求回答一些问题,给定某些参数或确定选择项。通过对话,人对计算机的工作给以引导或限定,监督任务的执行。该方式有利于将人的意图、判断和经验,纳入计算机工作过程,增强计算机应用的灵活性,也便于软件编写。与人机对话相对应的是批处理方式,它用一批作业控制卡,顺序完成逐个作业,在作业执行过程中,没有人的介入和人机对话功能。
关于人机对话分成三代的观念,最早是由亚略特公司的知名生物识别专家杨若冰提出来的,不过,他对这一理论并未进行深入探讨。本人在对生物识别产业发展方向进行思考的时候,感觉到这一理论其实非常有价值,也有进一步发展的必要,这里就不揣浅陋,就我的理解作了一些阐述,希望能得到各方专家的指点。 对“人机对话”一词,不同的机构和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比较极端的定义是:人与机器用自然语言进行交流,这就是人机对话。 这诚然也是人机对话的一种,甚至是第三代人机对话最核心的形式之一,但实际上人机交流的形式很多,例如键盘输入同样是人机对话的一种。所以我们的定义是:人与机器沟通的方式,就是人机对话。这里的机器在一般情况下都是指计算机,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可以指具有一定计算机特征的终端设备,如智能手机、PDA等。 按照这样的定义,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会有第一代和第二代人机对话的说法。第一代人机对话指的是字符命令时代,即以DOS和UNIX为代表的字符操作时代;第二代指的是苹果OS和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出现后的图形操作时代。第一代人机对话时代,人机交流使用的语言全部是经过定义并有数量限制由字符集组成的被双方牢记的密码式语言,在此体系外的人基本不了解语言含义;第二代人机对话时代,则采用的是接近人类自然思维的“所见即所得”的图形式交流方式,可以说在交流的内容上已经非常接近人类的自然交流习惯(以类似人类书写形式的视觉交流为主),但其交流方式仍主要是通过按键(键盘、鼠标等)实现,而不是按照人类本来得交流方式进行。 第三代人机对话则完全与第一第二代人机对话方式不同,人机交流的内容主要是人习惯的自然交流语言,交流方式也是人习惯的自然语言交流方式(包括语音和手写等,甚至包括人的表情、手势、步态等)。
二、如何判断某公司是否存在
用该公司的全称上工商局去查一下就知道了,带上你的身份证件。但如果你不是律师你只能看到基本信息资料,看不到内档,就是只能知道有没有这家公司,至于公司的一些内部情况你就查不到。
如果你查上海的公司,上海的工商局网站也有查询,一定要公司的全称输入。
三、用分子生物学的手段怎样鉴定细菌的种属
细菌中包括有三种核糖体RNA,分别为5S rRNA、16S rRNA、23S rRNA。rRNA基因由保守区和可变区组成。
1、16S rRNA对应于基因组DNA上的一段基因序列称为16S rDNA。
2、5S rRNA虽易分析,但核苷酸太少,没有足够的遗传信息用于分类研究。
3、23S rRNA含有的核苷酸数几乎是16S rRNA的两倍,分析较困难。而16S rRNA相对分子量适中,又具有保守性和存在的普遍性等特点,序列变化与进化距离相适应,序列分析的重现性极高。
因此,现在一般普遍采用16S rRNA作为序列分析对象对微生物进行测序分析。
【操作步骤】
(一)细菌基因组DNA提取
1. 挑单菌落接种到10 mL LB培养基中37℃振荡过夜培养。
2. 取2 mL培养液到2 mLEppendorf管中,8000 rpm离心2分钟后倒掉上清液。
3. 加140 μLTE打散细菌,再加入60 μL 10 mg/ml的溶菌酶。37℃放置10分钟。
4. 加入400 μL Digestion Buffer,混匀。再加入3 μL Protein K,混匀,55℃温育5分钟。
5. 加入260 μL乙醇,混匀,全部转入UNIQ-10柱中。10000 rpm离心1分钟,倒去收集管内的液体。
6. 加入500 μL 70%乙醇(Wash Solution),10000 rpm离心0.5分钟。
7. 重复第六步。
8. 再10000 rpm离心2分钟彻底甩干乙醇。吸附柱转移到一个新的1.5 mL的离心管。
9. 加入50 μL预热(60℃)的洗脱缓冲液,室温放置3分钟。12000 rpm离心2分钟,流下的液体即为基因组DNA。
10. 电泳。取3 μL溶液电泳检测质量。
(二)PCR扩增
1. 根据已发表的16S rDNA序列设计保守的扩增引物。
16S (F) 5'-AGAGTTTGATCCTGGCTCAG-3'
16S (R) 5'-GGTTACCTTGTTACGACTT-3'
2. PCR扩增体系:
在0.2 mL Eppendorf管中加入1μL DNA,再加入以下反应混合液:
16S (F) 1μL (10μM)
16S (R) 1μL (10μM)
10×PCR Buffer 5 μL
dNTP 4 μL
Taq酶 0.5 μL
加ddH2O使反应体系调至50 μL,简单离心混匀。
3. PCR反应
将Eppendorf管放入PCR仪,盖好盖子,调好扩增条件。扩增条件为:
94℃ 3 min
94℃ 30 sec
50℃ 45 sec 35 cycles
72℃ 100 sec
72℃ 7 min
4. PCR产物的电泳检测
拿出Eppendorf管,从中取出5 μL反应产物,加入1μL上样缓冲液,混匀。点入预先制备好的1%的琼脂糖凝胶中。电泳1 hr。在紫外灯下检测扩增结果。
(三)扩增片段的回收
根据上步实验结果,如果扩增产物为唯一条带,可直接回收产物。否则从琼脂糖凝胶中切割核酸条带,并回收目的片段。
1)称量一2 mL.的Eppendorf管质量,记录。
2)在紫外灯下切割含目的条带的凝胶,放入2 mL的Eppendorf管内,称量。计算凝胶质量。
3)每100 mg凝胶加入100 μL Binding Buffer,混匀。60℃温育至凝胶融化
4)全部转入UNIQ-10柱中。10000 rpm离心1分钟,倒去收集管内的液体。
5)加入500 μL Binding Buffer,10000 rpm离心1分钟,倒去收集管内的液体。
6)加入70%乙醇(Wash Solution),10000 rpm离心0.5分钟。
7)再10000 rpm离心2分钟彻底甩干乙醇。吸附柱转移到一个新的1.5ml的离心管。
8)加入30 μL预热的洗脱缓冲液,室温放置3分钟。12000 rpm离心2分钟,流下的液体即为回收的DNA片段。
(四)DNA片段测序
将回收的片段送至生物公司测序,测序引物为16S PCR引物。
根据测序结果,到NCBI上进行比对,确定该未知菌的种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