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如何区分玻璃镜片和树脂镜片?

促天科技 2025-07-02 01:48 0 0条评论

一、如何区分玻璃镜片和树脂镜片?

树脂镜片的光学特性: 1. 树脂镜片的表面光泽、平滑度绝不逊於一般玻璃镜片。 2. 树脂镜片的折射率低於一般玻璃镜片,所以同度数的树脂镜片较厚。 3. 树脂镜片和一般玻璃镜片的色散性极为相近。 4. 树脂镜片的透视率达92%,较一般玻璃镜片高2%以上。 5. 树脂镜片表面反射较一般玻璃镜片为低,也较不刺眼,这是因其透光率较高,折射率较低所致。 6. 树脂镜片的双光镜片是整片构成,并非像一般玻璃双光镜片以熔合制成,因此,树脂双光镜片没有色差。 7. 树脂镜片的光学性质极为稳定,无论在高温或低温中都不会产生变化。 树脂镜片的机械特性: 1. 树脂镜片可铸成透明度高,而且符合光学要求的各种形状镜片。 2. 树脂镜片比一般玻璃镜片更易於车边装框。 3. 树脂镜片极易染色,可以视需要,染制成各种不同透光率的彩色镜片。 树脂镜片的物理特性: 1. 树脂镜片的质地轻盈,其重量仅为一般玻璃镜片的一半。 2. 树脂镜片的抗撞击力特强。 3. 树脂镜片受到撞击发生碎裂时,碎片较少,破片面积大而钝边;使眼部及脸部的受伤情形减低至最低程度。 4. 树脂镜片虽经长期使用,镜片表面也不容易发生破裂。 5. 树脂镜片对於温度高、体状小的物体有强力耐击性,这类物体撞击到树脂镜片时,会立即弹开;不会像一般玻璃镜片,很容易造成凹痕和斑点。因此,在焊接或使用砂轮时,为防止眼睛受飞溅的火屑伤害、可采用树脂镜片以为防御。 6. 因为树脂镜片的导热性较低,故其抗雾性较一般镜片良好。 树脂镜片的化学特性: 1. 树脂镜片抗御化学品及化学溶剂的范围极广。以目前家庭用的化学药品及化学溶剂,几乎都不会对树脂镜片造成伤害。 2. 树脂镜片的导热性低,受热时,抗热性极高,在一定限度的高温下,不容易产生曲扭变形的现象。 由于树脂镜片有以上的诸多特性,故近年来,已渐有取代玻璃镜片的趋势

二、钢化玻璃跟钢化夹胶玻璃哪种防盗性能好

夹层安全玻璃: 夹层安全玻璃是在两层或多层玻璃之间夹上坚韧的聚乙烯醇缩丁醛(PVB)中间膜,经 高温高压加工制成。PVB膜有良好的粘结性、韧性和弹性,在夹层玻璃受到外力猛烈撞击而 破碎时,这层膜会吸收大量能量,玻璃碎片会牢牢粘附在PVB中间膜上,玻璃碎片不会飞 散,从而使可能产生的伤害减少到最低程度。夹层玻璃具有良好的保安性、降噪性、控制阳 光特性及防紫外特性。有尖锐的玻璃碎片脱落或指向玻璃面以外,使建筑物内外的人员不致 遭到飞溅玻璃碎片的伤害。根据需要可选用普通玻璃、钢化玻璃、LOW-E玻璃作为夹层玻璃 的原片,从而使夹层玻璃具有不同的优良性能。 性能: 安全性能:正常人用工具击穿夹层玻璃耗时长、声响大,故通过夹层玻璃进入室内非常 困难而且容易被发现,对于人为破坏、偷盗和暴力侵入有很强的抵御作用。 抗强风与地震:由于夹层玻璃在破裂时或破裂后,碎片仍保留在原位的性能可以抵抗更 强的风力冲击和地震。 防弹性能:由夹层安全玻璃制成的防弹玻璃能成功的抵御子弹的穿透。 隔音性能:PVB胶膜对声波的阻碍作用,使夹层玻璃能有效阻挡声音的传播,减低噪 音。 防紫外线:夹层玻璃对紫外线有极高的隔断作用(达99%以上)。 保温性能:夹层玻璃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可以减少冬季房间的暖气、夏季房间的冷气 与外界环境的热交换,从而达到节能的效果。 产品应用: 夹层玻璃广泛用于建筑物门窗、幕墙、采光天棚、天窗、吊顶、架空地面、大面积玻璃 墙体、室内玻璃隔断、玻璃家具、商店橱窗、柜台、水族馆等几乎所有使用玻璃的场合。 种类:普通透明及彩色夹层、镀膜夹层、钢化夹层、LOW-E夹层等。 规格: 厚度:4-19mm 夹层玻璃总厚度:6-100mm PVB胶膜颜色:透明、乳白、灰、蓝、绿、粉红等。 PVB胶膜厚度:0.38-2.28mm。 钢化玻璃是将普通玻璃加热至软化点并进行急冷处理后得到的玻璃,其表面具有强大均匀的 钢化玻璃: 压应力且机械强度成倍增加,与相同厚度的普通玻璃相比,钢化玻璃的抗弯曲、抗冲击能力 高三至五倍,抗剧变温差能力高三倍。钢化玻璃的安全性好,破碎后呈颗粒状,从而避免了 对人体可能造成的伤害。它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幕墙、室内玻璃隔断、电梯扶手等要求安全 的场合。 钢化玻璃特点: 安全性:玻璃破碎后成类似蜂窝状的碎小钝角颗粒,对人体不会造成重大伤害。 抗弯强度:钢化玻璃抗弯强度一般是普通玻璃的3-5倍。 挠度:比普通玻璃大3-4倍。 热稳定性:钢化玻璃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可经受温度突变的范围过250-300℃,而一 般厚度玻璃只能经受70-100℃。 应用 钢化玻璃广泛用于高层建筑幕墙、室内玻璃隔断、电梯扶手、栏杆等要求安全的地方。 半钢化玻璃广泛用于玻璃幕墙、天棚、暖房、温室、隔墙等固定安装玻璃的场合。

三、赤潮是什么?有哪些关于赤潮的知识?是什么形成的?

赤潮(akashiwo,red tide,red water, dis-colored water)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它并不一定都是红色。

赤潮是一种复杂的生态异常现象,发生的原因也比较复杂。关于赤潮成因尚没有定论,科学家们认为,赤潮是近岸海水受到有机物污染所致。在正常的情况下,海洋中的营养盐含量较低,这就限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有些鞭毛虫类(或者甲藻类)还是一些鱼虾的食物)。但是,当含有大量营养物质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主要是食品、造纸和印染工业)和农业废水流人海洋后,再加上海区的其他理化因素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时,赤潮生物便会急剧繁殖起来,便形成赤潮。大多数学者认为,赤潮发生与下列环境因素密切相关。伴随着浮游生物的骤然大量增殖而直接或间接发生的现象。本来是渔业方面的用语,并没有严格的定义。水面发生变色的情况甚多,厄水(海水变绿褐色)、苦潮(按即赤潮,海水变赤色)、青潮(海水变蓝色)及淡水中的水华,都是同样性质的现象。构成赤潮的浮游生物种类很多,但甲藻、硅藻类大多是优势种。当发生赤潮时的浮游生物的密度一般是102—106细胞/毫升。在日本近海淡水流入的内湾,自春至秋均有发生。随着城市和工业废水的增加而出现了富营养化,在东京湾、濑户内海、有明海等赤潮频繁发生。赤潮有时可使鱼类等水生动物遭受很大危害,这是由于赤潮浮游生物堵塞鱼鳃,引起机械障碍,和它们死后分解,迅速消耗氧气,水中氧气不足,以及分泌有害物质等造成的,〔尤其是裸甲藻属(Gymnodinium)和Olisthodiscus等为害甚大〕。一般以为是由于水不流动、富营养化、日照量增大和水温上升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发生过程赤潮的长消过程,大致可分为起始、发展、维持和消亡四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理、化和生物控制因素如下表。[4]起始阶段海域内具有一定数量的赤潮生物种(包括营养体或胞囊)。并且,此时的水环境各种物理、化学条件基本适宜于某种赤潮生物生长、繁殖的需要。发展阶段亦称为赤潮的形成阶段。当海域内的某种赤潮生物种群有了一定个体数量时,且温度、盐度、光照、营养等外环境达到该赤潮生物生长、增殖的最适范围,赤潮生物即可进入指数增殖期,就有可能较快地发展成赤潮。维持阶段这一阶段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水体的物理稳定性和各种营养盐的富有程度,以及当营养盐被大量消耗后补充的速率和补充量。如果这阶段海区风平浪静,水体铅直混合与水平混合较差,水团相对稳定,且营养盐等又能及时得到必要的补充,赤潮就可能持续较长时间;反之,若遇台风、阴雨,水体稳定性差或因营养盐被消耗殆尽,又未能得到及时补充,那么,赤潮现象就可能很快消失。消亡阶段所谓消亡阶段是指赤潮现象消失的过程。引起消失的原因可有刮风、下雨或营养盐消耗殆尽。也可因温度已超过该赤潮生物的适宜范围。还可因潮流增强,赤潮被扩散等等。赤潮消失过程经常是赤潮对渔业危害的最严重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