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韬光养晦典故?

促天科技 2024-12-27 23:25 0 0条评论

一、韬光养晦典故?

韬光养晦是一则成语,最早出自于《旧唐书·宣宗记》。[1]

韬光养晦的意思是隐藏才能,不使外露。该成语的结构为主谓式;在句中一般作谓语。

李忱是唐宪宗李纯的第13子,于长庆中期被封为光王。在他即位之前,身为王公的李忱却不得不离京出走,这得从他当时的处境说起。李忱的母亲邂逅了当朝皇帝,生下了李忱。可惜在李忱的幼年,宪宗皇帝就被宦官暗杀了,留下这一对母子,既不能母凭子贵,也不能子凭母贵。[4]

820年二月,李恒被宦官扶上皇位,是为唐穆宗;4年后穆宗服长生药病逝,其子敬宗李湛接任,但他只活到18岁,驾崩后由其弟文宗李昂、武宗李炎相继接任。[4]

在这长达20年的时间里,三朝皇叔李忱的地位既微妙又尴尬,他只能以黄老之道,韬光养晦,装傻弄痴。先王的特殊身份,还是让他逃避不了侄儿们猜忌、排斥、挤压的命运。文宗、武宗两位皇帝更是对他心存芥蒂,非但不以礼相待,还想方设法地迫害他。公元841年,唐武宗登基时,李忱为避祸,便“寻请为僧,行游江表间”,远离了是非之地。应该说,李忱当时作出的这一抉择,当属明智之举。而流放底层,阅尽人世沧桑,也为他将来成大业提供了一个机会。[4]

法号“琼俊”的李忱虽然隐居于与世隔绝的深山之中,但他并没有一心向佛,忘却心中之志。握瑾怀瑜的他,效法孔明抱膝于隆中、太公闲钓于渭水,准备待时而动。在唐武宗统治的6年间,他不停地通过秘密渠道打探宫内情况,积极从事夺权的活动,以实现“归去宿龙宫”的宿愿。[4]

虽然他一直隐藏自己的这一志向,在福建境内天竺山真寂寺的三年间,在一次与名僧黄蘖和尚观瀑吟联时,他的才能通过一副对联表露出来。[4]

一日,李忱与黄蘖和尚在山中闲话.面对悬崖峭壁上的一条飞瀑,黄蘖来了雅兴,对李忱说道:“我得一上联,看你能否接出下联。”李忱也兴致盎然,说道:“你道来我听,我必对得上。”黄蘖于是吟道:“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李忱几乎是脱口而出:“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4]

李忱就像那瀑布,经历“千岩万壑不辞劳”的艰险后,终将飞珠溅玉、石破天惊。公元846年,李忱果然在太监们的拥戴下,从侄儿手中夺过大位,是为唐宣宗。时年37岁。

二、韬光养晦意思?

韬光养晦”由“韬光”和“养晦”两个词语组成。“韬光”的字面意思是收敛光芒,引申意义为避免抛头露面。最早出现在南朝梁国太子萧统所写的《靖节先生集序》。其序中有“圣人韬光,贤人遁世”一句。《晋书·皇甫谧传》中又有“韬光逐薮,含章未曜”之说。

三、如何看待韬光养晦战略思维

如何看待韬光养晦战略思维

如何看待韬光养晦战略思维

韬光养晦战略思维是一种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保护国家利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国家需要采用一种战略思维,即韬光养晦战略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强调在某些情况下保持低调,不仅仅是在国际事务中,也包括国内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

低调的益处

韬光养晦战略思维的一个核心观念是保持低调,避免张扬自己的实力和意图。这种低调的益处是多方面的:

  • 避免敌对国家的过度关注和警惕性。
  • 保护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利益。
  • 减少国家的政治和经济风险。
  • 降低国家的国际压力。
  • 有利于国家与其他国家的良好合作关系建立。

韬光养晦与可持续发展

韬光养晦战略思维与可持续发展目标是相辅相成的。在全球化和高度竞争的现代社会中,一个国家要想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低调,注意平衡自身发展与环境、资源、经济的稳定关系。

韬光养晦战略思维可以帮助国家优化资源配置,避免过度开发与消耗,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通过低调发展,国家可以更好地保护和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提升综合国力,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韬光养晦与国际关系

韬光养晦战略思维对于国际关系的影响不容忽视。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越来越深,合作与竞争并存。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国家在处理各种国际事务时,需要采取合适的策略思维。

通过韬光养晦战略思维的应用,国家可以避免过度干涉其他国家事务,降低他国对自己的警惕心理,保持和谐的合作关系。同时,低调发展也能够减少国内外政治压力,确保国家长期稳定和发展。

韬光养晦与国内政策

韬光养晦战略思维不仅仅适用于国际事务,也适用于国内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国家政策的成功与否,往往需要考虑全局的平衡和稳定。在某些情况下,应该采取韬光养晦的思维方式,不宣扬政策的所有细节和优势,以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困扰。

此外,韬光养晦思维也可以帮助国家更好地分析和应对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通过低调且审慎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推行改革和政策调整,降低社会不稳定因素,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结语

韬光养晦战略思维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思维方式,对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国际关系和国内政策的稳定与平衡都具有重要意义。它既注重保护国家核心利益和竞争力,又能够促进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与和谐。然而,这种思维方式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只有在适当的时候采取低调态度,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长远发展。

四、韬光养晦釜底抽薪暗度陈仓?

韬光养晦,韬的意思是,隐藏按捺柔化,光,即光辉,光亮是锋芒的意思,养,是修养培养,晦,是隐藏,这个成语的意思是隐藏才能本势不外露。釜底抽薪,釜是锅,薪是柴,从 锅底把火撤下来。暗度陈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陈仓是四川的地名,意思是用明着干的事儿掩盖暗中干的事儿。

五、韬光养晦的例子?

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关于“韬光养晦”的例子,其中一个就是三国时代的“曹操、刘备煮酒论英雄”.

刘备时运不济,依附曹操.《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载:“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关、张两人曰:“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学小人之事,何也?”玄德曰:“此非二弟所知也”.两人乃不复言.”

一日,曹操摆下酒筵来试探刘备的野心,问刘备天下有哪些英雄,刘备佯装列举了当时叱咤风云的一些人名,只不提自己.《三国演义》载:“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操遂不疑玄德.

这个故事典型地代表了中国人对“韬光养晦”的传统意识.孔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韬光养晦”的关键,就是忍受屈辱、掩饰实力、等待时机,其目标是打败敌人,有所作为.刘备后来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形成三国鼎立之势,终成大业.

六、韬光养晦最高境界?

最高境界是:要学会隐藏自己的。隐藏自己不是一种懦弱,而是一种生存的智慧。对于敌人可以起到麻痹作用,对于自己又可积蓄实力。

韬光养晦意为隐藏才能,韬光养晦由韬光和养晦两个词语组成。韬光的字面意思是收敛光芒,引申意义为避免抛头露面。而养晦的字面意思是隐形遁迹,修身养性,引申之意为隐退待时。韬光养晦的使用见于晚清实业家、思想家郑观应的《盛世危言》。他在其中的自序中写道:自顾年老长庸,粗知《易》理,亦急拟独善潜修,韬光养晦。其表达了隐藏锋芒。

七、韬光养晦的全文?

出处《旧唐书·宣宗记》:“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

韬光养晦的意思,韬光是隐藏自己的光芒,养晦是处在一个相对不显眼的位置。它和低调的意思基本相同,这是一种优秀的策略。

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直都处在一种竞争状态,为了维续生存,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存本领。在自然界中,当相对弱小的动物受到强大对手的攻击时它往往会以假死来蒙骗敌人、保护自己。同样,韬光养晦实际上也是一种类似假死的行为,人类社会和动物界一样处在竞争的状态,由于人比动物更聪明,这种竞争也更加复杂和残酷!

八、韬光养晦厚积薄发近义词?

韬光养晦: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韬光 : 1.敛藏光采。 2.比喻隐藏声名才华。 3.唐代名僧,蜀人,能诗,住杭州灵隐寺,与郡守白居易为诗友。穆宗长庆年间,于灵隐山西北巢枸坞筑寺,后人名之韬光寺,亦省称韬光。

养晦 : 1.谓隐居匿迹。语本《诗.周颂.酌》:"于铄王师,遵养时晦。"朱熹集传:"言其初有于铄之师而不用﹐退自循养﹐与时俱晦。"

厚积薄发:厚积:指大量地、充分地积蓄;薄发:指少量地、慢慢地放出。多多积蓄,慢慢放出。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

九、韬光养晦养精蓄锐枕戈待旦?

韬光养晦,韬的意思是,按捺,柔化,隐藏,光是光辉,锋芒的意思,养是培养修养,晦是隐藏,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隐藏才能不外露。养精蓄锐,意思是养好精神,积蓄力量。枕戈待旦,意思是夜晚枕着刀枪睡觉,等待着天明,这个成语来自于古战场是高度戒备的意思。

十、韬光养晦,什么动物?

生肖牛韬光养晦,不失为一种最佳的选择。

历史上最有名的有关“韬光养晦”的典故,出自《三国演义》中的 “曹操煮酒论英雄”:刘备为防曹操谋害,就假装不关心天下大势,而亲自种菜,以为韬晦之计。曹操还是不放心,摆下酒筵来试探刘备,问刘备天下有哪些英雄,刘备列举了当时叱咤风云的一些人名,就是不提自己。但曹操的:“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还是让玄德吃了一惊,筷子都不觉落于地下。幸好雷声大作将刘备闻言失箸的缘故掩饰过了。曹操遂不疑玄德。刘备却借机养精蓄锐,最终成三国鼎立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