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纳米技术的弹道导弹
纳米技术的弹道导弹
纳米技术在弹道导弹中的应用
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军事领域带来了许多新的可能性,其中之一便是在弹道导弹上的应用。纳米技术的引入为弹道导弹的设计、制造和性能提升提供了新的途径和解决方案。
弹道导弹作为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武器,其制造和研发要求技术精湛、材料优良,而纳米技术的引入为弹道导弹的诸多方面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
纳米技术优势
纳米技术的优势在于其可以精确地控制材料的结构和性能,使弹道导弹具有更高的精度、稳定性和可靠性。通过纳米技术,可以制造出更轻、更坚固的材料,提高弹道导弹的射程和穿透能力。
此外,纳米技术还可以提升弹道导弹的隐蔽性和对抗性能,使其更具战略优势。由于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其可以在极端条件下保持稳定,同时还可以有效抵抗外界干扰和破坏。
纳米技术的应用
在弹道导弹中,纳米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材料、制造工艺和导弹控制系统等方面。通过纳米技术的运用,可以实现弹道导弹的多方面优化和提升。
纳米技术材料
纳米材料是纳米技术在弹道导弹中的核心应用之一。纳米技术可以制造出具有特殊性能的材料,如纳米碳管、纳米金属等,这些材料可以大幅提高弹道导弹的性能。
纳米碳管具有极高的强度和硬度,可以用于增强导弹的结构,提高其抗压能力和耐用性;而纳米金属具有优异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可以用于弹道导弹的电子系统和散热系统。
纳米技术制造工艺
纳米技术的发展为弹道导弹的制造工艺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传统的制造工艺往往受到材料的限制,而纳米技术可以精确控制材料的结构和形貌,实现超高精度的制造。
通过纳米技术制造的弹道导弹具有更高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可以大幅提高作战效能和命中精度。此外,纳米技术还可以降低制造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纳米技术导弹控制系统
纳米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弹道导弹的控制系统,提高其对抗性和机动性。纳米技术可以制造出更小、更快、更灵活的控制器件,使弹道导弹具有更高的响应速度和精度。
通过纳米技术的应用,弹道导弹可以实现更复杂的飞行轨迹和更精准的打击目标,极大地提高了其作战效能和战略价值。纳米技术的引入为弹道导弹的未来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
二、弹道导弹用纳米技术
当涉及到最新的军事技术和先进的武器系统时,弹道导弹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最近,军事界掀起了一股关于将弹道导弹与纳米技术相结合的讨论,这种结合将极大地改变战争的格局和军事平衡。
弹道导弹的演变与现状
弹道导弹作为一种用于远程打击的武器系统,自诞生以来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飞行速度快,射程远,打击力量强大,是各大军事力量的重点研发对象。
然而,传统的弹道导弹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比如精度不高、易被拦截等问题,这就迫使军事科技人员寻求创新的解决方案。
纳米技术在弹道导弹中的应用
纳米技术作为一门前沿技术,其在武器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通过将纳米技术应用于弹道导弹中,可以大大提升其性能和实战能力。
- 强化材料: 利用纳米技术改善导弹材料的性能,使其更轻、更坚固、更耐高温等,提高弹头的穿透力和破坏力。
- 精准制导: 纳米技术可以用于制造更精密的导引系统,提高导弹的命中精度,减少误差,从而提升打击效果。
- 自修复功能: 纳米技术可赋予导弹自修复的能力,使其在受损后可以自行修复,延长使用寿命。
弹道导弹用纳米技术的未来展望
弹道导弹与纳米技术的结合将给未来战争带来巨大的影响。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以下情景:
- 全面升级的弹道导弹系统,拥有更高的射程、更快的速度、更强的毁伤力。
- 智能化的弹道导弹,能够实现自主打击、自主规避等功能。
- 更加隐秘的弹道导弹,利用纳米技术的伪装能力,难以被敌方侦测。
总的来说,弹道导弹与纳米技术的结合不仅将提升战争的技术含量,也将改变未来军事平衡的格局。我们期待着这种技术的发展,同时也要警惕其可能带来的新挑战。
三、何为弹道导弹?
弹道导弹
导弹
所属类别 :
导弹
弹道导弹(ballistic missile)是一种导弹,通常没有翼,在烧完燃料后只能保持预定的航向,不可改变,其后的航向由弹道学法则支配。为了覆盖广大的距离,弹道导弹必需发射很高,进入空中或太空,进行亚轨道宇宙飞行;对于洲际导弹,中途高度大约为1200公里。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弹道导弹
外文名称
ballistic missile
性 质
导弹
特 点
只能保持预定的航向,不可改变
弹道导弹弹道导弹按作战使用分为战略弹道导弹和战术弹道导弹;
按发射点与目标位置分为地地弹道导弹和潜地弹道导弹;
按使用推进剂分为液体推进剂和固体推进剂弹道导弹;
按结构可分为单级和多级弹道导弹;
按射程分为洲际、远程、中程和近程弹道导弹。各国的分类不一致。
中国的划分标准一般为中程导弹射程为1000~3000千米,远程导弹射程为3000~8000千米,洲际导弹射程在8000千米以上。各国按射程分类的标准不尽相同,例如美国、前苏联在限制战略武器会谈中规定:中程导弹射程为1100~2700千米,远程导弹射程为2700~5500千米,洲际导弹射程在5500千米以上。
国际上的通行惯例是:
洲际弹道导弹(ICBM):: 射程在8000 km以上;
远程弹道导弹(IRBM):射程在3000 和 8000 km之间;
中程弹道导弹(MRBM): 射程在1000 和 3000 km之间;
短程弹道导弹(SRBM):射程 在 1000 km以下。
中短程的弹道导弹也常被称为战区弹道导弹(TBM)。 使用射程大于被攻击目标距离的导弹是有依据的:它能够到达一个非常高的高度,然后再以极快的速度俯冲下来,使得防卫更加艰难.比如说一枚3000公里射程的导弹如果用来攻击500公里的目标,它可以在到达目标时具有1200公里的高度,与洲际弹道导弹能够到达的高度差不多.这样,它就可以像洲际导弹一样以每秒6公里的速度冲向目标。这种速度大约是音速17倍至18倍,几乎不能防御。
发射基座:
主要有陆基与海基发射基座,移动和固定基座。
陆基分深井式与轨道移动式或专用汽车进行运载和发射。海基由导弹驱逐舰、核动力舰艇或常规动力舰艇进行运载和发射。
折叠编辑本段开始研制折叠飞弹
V2工程开始于1940年。
弹道导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正是德国的V2火箭曾给英国带来巨大灾难,当时又叫"飞弹"。V2工程起始于A系列火箭研究,由冯·布劳恩主持,是1936年后在佩内明德新建火箭研究中心的重点项目。A系列火箭经过许多新的改进,性能大大提高。是世界上第一种实用的弹道导弹。"V"来源于德文Vergeltung,意即报复手段,这是纳粹在遭到盟国集中轰炸后表示要进行报复的意思。V1和V2表示这两种型号仅仅是整个系列的恐怖武器的先驱。
V2长13.5米,发射全重13吨,能把1吨重的弹头送到322千米以外的距离。火箭由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动,燃烧工质为液氧和甲醇。发射时火箭先垂直上升到24-29千米高,然后按照弹上陀螺仪的控制,在喷口燃气舵的作用下以40度的倾角弹道上升,也可由地面控制站向弹上接收机发射无线电指令控制。一分钟后,火箭已飞到48千米的高度,速度已达每小时5796千米。此时,无线电指令控制系统指令关闭发动机,火箭靠惯性继续上升到97千米的高度,然后以每小时大约3542千米的速度大致沿一抛物线自由下落,击中目标。由于当时制导系统的精度所限,误差较大。
折叠容积重量V2工程的目标是扩大容积和承载重量,以容纳自控、弹道导弹导航系统和战斗部。1942年10月3日,V2试验成功,年底定型投产。从投产到德国战败,前德国共制造了6000枚V2,其中4300枚用于袭击英国和荷兰。
1943年初按盟国情报人员的情报,盟国发现这一计划,并由对佩内明德的空中侦查得到证实。1943年8月17日夜,英国皇家空军对佩内明德进行了一次著名的大规模空袭,毁伤了V2的地面设施。为预防重蹈8月17日灾难,纳粹将V2工厂迁到德国山区的山洞工厂,这个过程耽误了预期的火箭攻势。
1944年6月13日(诺曼底登陆后六天)V1开始攻击伦敦,9月份第一枚V2落到伦敦。火箭攻击造成了严重的平民伤亡和财产损失。如果在六个月前对登陆部队集结地进行集中攻击而不是伦敦的话,即如艾森豪威尔将军所说,盟国将遭到难以克服的困难。对伦敦的攻击都是在上午7至9时,中午12至2时,下午6至7时交通高峰期进行的,企图吓垮英国的民心弹道导弹士气。可是,对经过1940年空袭的英国人民,在全面胜利已如此接近时,这种新的恐怖算不了什么。在诺曼底前线的英国士兵更尽了最大努力用最快速度向威胁他们家庭的火箭发射地挺进。除了向伦敦发射外,在盟军9月4日占领安特卫普港后,纳粹向安特卫普港进行了大规模导弹攻击。
1945年德国投降前夕,布劳恩和400余名火箭专家向美军投降,后到美国,成为美国火箭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奠基人之一;苏联也缴获了大量V2的成品和部件,并俘虏了一些火箭专家,以此为起点,开始自己的火箭和空间计划。
V2是单级液体火箭,全长14米,重13吨,直径1.65米,最大射程320千米,射高96千米,弹头重1吨。V2采用较先进的程序和陀螺双重控制系统,推力方向由耐高温石墨舵片操纵执行。V2在工程技术上实现了宇航先驱的技术设想,对现代大型火箭的发展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成为航天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折叠编辑本段制导方式折叠无线电遥控
弹道导弹的制导方式有无线电遥控制导、惯性制导、星光-惯性制导等。
无线电遥控制导是早期弹道导弹(如SS-6、"宇宙神"等)曾采用的一种制导方式,它易受无线电干扰,地面设备复杂,不能满足现代作战使用要求。
折叠自主式制导惯性制导属于自主式制导,采用的是惯性测量元件,不弹道导弹受外界干扰。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国研制的弹道导弹,绝大多数采用惯性制导。其组合方式,有平台式和捷联式两种。平台式是利用陀螺仪的定轴性,通过框架将陀螺平台稳定于惯性空间。加速度表安装在平台的台体上,平台隔离了弹体的角运动和振动,使加速度表不受弹体振动影响。现已装备的弹道导弹多采用此种方式。捷联式是将陀螺仪和加速度表直接固连在弹体上,经陀螺仪测出的加速度表组合与惯性参考系之间相对角度的测量值,由计算机进行转换。同平台式相比,捷联式的仪表受弹体振动的影响较大,对计算机的要求较高,但捷联式系统简单、可靠,随着微型计算机的发展,正日益受到重视。惯性制导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弹道导弹的命中精度有很大提高。如2
弹道导弹20世纪60年代初服役的"宇宙神"洲际弹道导弹, 射程10000公里,命中精度(圆公算偏差)2.77公里;而70年代末期服役的"民兵"Ⅲ洲际弹道导弹,射程13000公里,命中精度已提高到0.185公里。这主要是因为在设计、材料、工艺以及测量、误差补偿等方面采用了先进技术,先后研制出液浮、气浮、静电悬浮陀螺,以及正在发展的激光陀螺等元件,使惯性仪表日趋完善。
折叠惯性制导星光-惯性制导,是在惯性制导的基础上,增加了星光测量装置,利用宇宙空间的恒星方位来判定初始定位误差和陀螺漂移,对惯性制导误差进行修正,进一步提高了导弹的命中精度。
折叠导航系统制导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就是GPS技术在导航通讯领域的最新应用系统。迄今,比较完善的卫星导航系统已经有美国GPS和俄罗斯GLOMSS系统,欧洲计划推出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Galileo。中国这个要逐步扩展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北斗导航系统(COMPASS),将主要用于国家经济建设,为中国的交通运输、气象、石油、海洋、森林防火、灾害预报、通信、公安以及其他特殊行业提供高效的导航定位服务。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特点弹道导弹
1. 导弹沿着一条预定的弹道飞行,攻击地面固定目标。
2. 通常采用垂直发射方式,使导弹平稳起飞上升,能缩短在大气层中飞行的距离,以最少的能量损失克服作用于导弹上的空气阻力和地心引力。
3. 导弹大部分弹道处于稀薄大气层或外大气层内。因此,它采用火箭发动机,自身携带氧化剂和燃烧剂,不依赖大气层中的氧气助燃。
4. 火箭发动机推力大,能串联、并联使用,可将较重的弹头投向较远的距离。
5. 导弹飞行姿态的修正,用改变推力方向的方法实现。
6. 弹体各级之间、弹头与弹体之间的连接通常采取分离式结构,当火箭发动机完成推进任务时,即行抛掉,最后只有弹头飞向目标。
7. 弹头再入大气层时,产生强烈的气动加热,因而需要采取防热措施。
8. 导弹无弹翼,没有或者只有很小的尾翼,起飞质量和体积大,结构复杂。
9. 为提高突防和打击多个目标的能力,战略弹道导弹可携带多弹头(集束式多弹头或分导式多弹头)和突防装置。
10. 有的弹道导弹弹头还带有末制导系统,用于机动飞行,准确攻击目标。
折叠编辑本段结构组成弹道导弹
洲际弹道导弹的内部结构比较复杂,大体上可分成以下几个部分。
战斗部,又叫弹头。洲际导弹的弹头一般采用核弹头。 发动机,又叫推进系统。现代弹道式导弹的推进剂占整个起飞重量的90%。推进剂,有液体的,也有固体的。最早的液体推进剂是液氧和酒精,后来采用阱类。早期的是在发射前加注燃料,制成可贮预装液体推进剂,装入导弹后可长期贮存,方便多了。固体推进剂发展很快,用它制成的发动机结构简单,能长期贮存,便于使用、维护,为导弹的机动发射创造了条件。
当推进剂在燃烧室里燃烧时,燃烧产物向后喷射,获得的推力是非常巨大的。例如,一个射程10000多公里的洲际弹道导弹,发动机推力可达100吨,功率可达几百万千瓦。
弹道导弹这功率与一座发电厂供给100万人口的城市的功率相当。洲际导弹一般做成两级或多级。制导系统是导弹的"大脑"。它的任务是保证垂直发射的导弹按一定程序准确地飞入预定的位置。制导方式:广泛使用惯性制导。
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加速度表,在3个互相垂直轴的坐标系上,测出导弹重心运动的加速度分量。通过解算装置,得出导弹在某一时刻的速度和距离,然后与预定的位置发生偏差时,制导系统会发出校正信号,操纵空气舵和燃气舵,使导弹回到预定弹道上来。当洲际导弹的发动机熄火后,弹头将从弹体上分离出去,开始被动段的飞行。当它重新进入大气层时,速度很高,约等于音速的十几倍;它和气流剧烈摩擦,表面温度会达到几千度。如果不采取措施,它就将被烧成灰烬。因此,弹头表面要涂一层高分子耐烧蚀材料,在高温作用下,它将逐渐分解吸收热量。人体是通过发汗来降温的。有一种"发汗冷却弹头"正是根据这个道理制成的。在压力和高温作用下,"发汗剂"从多孔材料挤出,迅速分解汽化,从而大量吸热。当"汗"出完,弹头也已击中目标了。
折叠编辑本段发展历史弹道导弹能按预定弹道飞行并准确飞向地面固定目标,主要是由制导系统实现的。
其制导方式有无线电指令制导、惯性制导、星光-惯性制导等。
无线电指令制导是早期弹道导弹采用的制导方式,它易受无线电干扰,地面设备复杂,不能满足现代作战使用要求。因此,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国研制的弹道导弹绝大多数采用惯性制导。
惯性制导属于自主式制导。它采用惯性测量元件,不受外界干扰。按照惯性测量装置在导弹上的安装方式,惯性制导可分为平台式惯性制导和捷联式惯性制导。
平台式惯性制导的惯性测量装置具有测量精度高、计算机运算较简单、利用 平台本身还可进行元件误差分离、发射时调平和瞄准也较简单等优点。因此,被广泛采用。与平台式惯性制导相比,捷联式惯性制导的惯性测量装置受弹体振动的影响较大,测量精度受到一定限制,对计算机的要求较高,随着微型计算机的发展,正日益受到重视。
惯性制导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弹道导弹的命中精度有很大提高。例如60年代初期,美国研制的"民兵"ⅠA洲际弹道导弹,射程8000千米,命中精度(圆概率偏差)为1.8千米;70年代研制的"民兵"Ⅲ洲际弹道导弹,射程13000千米,命中精度已提高到0.185千米。星光-惯性制导是在惯性制导的基础上,增加了星光测量装置,利用宇宙空间的恒星方位来判定初始定位误差和陀螺漂移 , 对惯性制导误差进行修正,进一步提高了导弹命中精度。
1957年8月前苏联首次试射成功第一枚SS-6洲际弹道导弹,美国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宇宙神"于1959年开始装备。洲际弹道导弹早期大多采用液氧和煤油作推进剂,液氧容易蒸发,使用很不方便,后来都改用可储液体推进剂或者固体推进剂。美国60年代中期以后研制的洲际弹道导弹都采用固体推进剂,前苏联装备的洲际弹道导弹多数采用可储液体推进剂。为了突破反导系统的拦截,70年代初期和中期,美苏又分别研制成功带分导式多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并大量装备,不仅增强了突防能力,还可打击多个目标。例如美国的MX"和平卫士"洲际导弹,每枚带有10个分导式核弹头,每个弹头的当量为33.5万吨TNT。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大多部署在固定的地下发射井内。发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自力发射,即火箭发动机在井下点火,又称热发射;另一种是外力发射,导弹靠燃气发生器产生的高压气体推出井口,然后发动机点火,又称冷发射。由于发射井的抗压能力总是有限的,为了提高洲际弹道导弹的生存能力,又创造了地面机动发射方式,俄罗斯的SS-24洲际导弹采用铁路机动发射,SS-25洲际导弹为公路机动发射。美国也研究过"民兵"洲际导弹的铁路机动发射方案,试验过MX、洲际导弹的公路机动发射方案,因成本和环境等因素最后没有采用,MX导弹是装在改进的"民兵"导弹发射井里。洲际弹道导弹采用惯性制导系统。早期的洲际导弹命中精度不高,圆概率误差在数公里以上。经过改进制导系统,命中精度有很大提高,美国的MX导弹弹头的圆概率误差已减小到90~120米,可以用来打击洲际导弹地下发射井这样的加固目标。
折叠编辑本段中国现状中国唯一真正的洲际导弹
弹道导弹中国东风-5洲际弹道导弹中国的CSS-4/东风-5/东风-5A是其唯一真正意义上的洲际导弹(ICBM)。它能够将威力非常强大的核弹头运载到俄罗斯、欧洲或美国大陆的任何地区。东风-5的研制工作始于1965年,其设计射程为12000公里,但该型导弹直到1980年才进行了第一次全程飞行试验,并在1981年部署。作为东风-5改进型的东风-5A于1986年部署,这是一种两级火箭推进的导弹,采用可储存式液氢燃料和计算机控制的陀螺仪惯性制导系统,射程约为13000公里。该型导弹部署在经过加固的地下发射井和洞库内。DF-5/DF-5A的确切部署数量尚不得而知,但绝大部分专家相信在7到20枚之间。这些部署的导弹未加注燃料和安装核弹头,由此将使其准备时间增加30-60分钟。东风-5/东风-5A的民用型号为长征-2C(CZ-2C)。中国宇航部门自1975年以来经常使用这种运载火箭(发射人造卫星),启用时间较ICBM型早5年。根据长征-2C的年产量为5-6枚的报道判断,中国可能还贮备有未部署的DF-5/东风-5A。
中国第一种两级火箭
CSS-3/东风-4是中国第一种两级火箭(使用东风-3作为第一级火箭),其研制工作要求实现一系列技术突破(如发动机可靠性、性能更好的耐高温材料及改进型制导系统等)。该型导弹是一种采用液氢燃料和捷联式惯性制导系统的中程弹道导弹(IRBM)。东风-4原设计射程超过4000公里,以美军驻关岛的B-52轰炸机基地为目标。此后其射程增至4500公里(最终达到了5500公里)以将莫斯科及其他前苏联西部城市纳入射程范围。
折叠研制中国于1965年5月正式决定研制该型导弹,并于1980年开始部署。该型导弹是一种陆基机动导弹,但以洞库、隧道或地下发射井为基地,其设计性能可允许其机动至发射台,在加注燃料后发射。据报道,中国在几个试验场设计了该型导弹的发射地点,这些地点可用于发射任何贮备导弹。DF-4的反应时间约为60-90分钟,其确切部署数量也不得而知,但据估计已部署了10-30枚。东风-4所对应的民用型火箭为长征-1(CZ-1),该型火箭曾在1970年成功地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CSS-NX-4/巨浪-2是东风-31的潜射型,它是一种三级固态燃料导弹。巨浪-2的射程大于巨浪-1,它将用中国新一代的094级弹道导弹核潜艇(SSBN)发射。每艘094将携带16枚巨浪-2。陆基型东风-31的研制项目显然优于巨浪-2,但也可能是研制094级潜艇在建设过程中的成本和难题所致。巨浪-2一旦部署,它就可以从靠近中国的水域攻击威胁中国本土区域的目标。
东风-41是一种三级固态燃料洲际导弹,它如果部署,将能攻击美国境内任何地区的目标。东风-41与东风-31相类似,即可能携载3个MRV或MIRV弹头,每个弹头的当量可能为5-9万吨。与中国其他许多类型的核弹一样,东风-41可能隐蔽部署在洞库内,但能进行公路、铁路和水上机动。美国媒体称东风-41于2002年开始全新研制,2012年首次试射。射程有12000公里,15000公里种种说法。
折叠发展趋势发展趋势显示,中国将大规模扩充其机动式弹道导疑似东风-41导弹曝光弹的部署数量,到2015年将部署多达750-1000枚机动弹道导弹。更重要的是,这些导弹将具有很高的精确度,其CEP可能达到30-50米的水平,并可能成为中国反击力量的主力。中国还将提高其远程导弹的可靠性、精确性和生存能力。中国可能将不会在东风-21的基础上部署新型中程弹道导弹,但可能在未来15年内大量部署东风-21(即超过100枚),并将其作为战略武器运载系统取代老式的东风-3A,并可能作为常规导弹攻击台湾以及驻日美军部队。如果日本和美国在东亚地区都部署了大量高层弹道导弹防御系统(BMD),中国可能将部署更多数量的东风-21。
折叠可靠性中国正通过增强其弹道导弹的生存能力和攻击精确性及其作为威慑力量的可靠性,大幅度提高其作战力量的现代化水平。概言之,未来15年间部署在亚洲地区的弹道导弹数量和型号将受到美国可能部署的NMD系统的重要影响。如果美国在未来10年内开始部署有限的NMD系统,中国将几乎肯定增加其弹道导弹的部署数量,并研究一系列诸如辅助突防和诱骗装置的反制技术。中国还可能为其弹道导弹装备MRV或MIRV弹头。中国核武库增长的特定规模和范围在部分程度上将受到其对美国NMD系统规模及发展限度的判断的影响。从基本因素考虑,中国可能部署100-150枚单弹头的弹道导弹,并在每枚导弹上安装2个诱骗装置,从而在美国的第一次核打击的综合效应,以及美国使用NMD系统(设计用以截击24个再入弹头舱)对中国可能发起的核报复进行拦截的情况下,确保其战略威慑力量的生存。然而,中国最终部署的核弹数量可能更高,即部署300-500枚战略核弹头(包括MIRV型弹头),并在预计美国NMD系统未来的规模和防御能力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部署反卫星武器。
美国担保其任何形式的NMD系统将由于一系列因素(与俄罗斯达成的协议、资金限制或各种技术限制)的影响,而存在一个最高程度的限制,中国对此深表怀疑。然而,中国不可能卷入与美国之间的军备竞赛,即试图在核武库的规模上追赶并接近美国或建立一个与美国相似的NMD系统。这种努力将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因此将影响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建设并迟滞中国向世界大国的前进步伐。最重要的是,中国绝大部分观察家都认为,考虑到一支以反击作战为基本任务的大规模现代化核力量在掌握了相对复杂的反制措施后,将能有效地对抗美国的NMD系统,因此将没有必要与美国在核武库规模上进行竞争。
然而,如果美国国内支持部署一个不让任何一枚核弹突破拦截的"厚"NMD系统,或部署一个范围更大的系统(如可能包括天基武器系统),以使美国在未来的国际危机中免遭任何拥有短程或中程核武器的国家的威胁,那么中国就很可能建立规模大得多的导弹力量,与此同时还可能从国外采购陆基或天基反卫星武器。美国的上述举动将被中国理解为证实其猜测的铁证,即美国寻求通过建立一个范围巨大和性能先进的NMD系统以抵销中国核威慑力量,并由此对中国形成优势并加以遏制。
折叠编辑本段中国导弹弹道导弹
中国领导人对在拥有和使用弹道导弹上的一般态度与美国及西方领导人有很大区别。
对于中国而言,弹道导弹不仅仅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WMD),在更大程度上是WMD和常规弹头的高效运载系统。在某些情况下,中国将弹道导弹视为比性能更先进且效能更高的运载系统(如作战飞机或甚至射程很远的火炮)的相对低成本替代品。因此,对于很多中国人而言,弹道导弹可以作为常规战争的武器系统,或者作为常规和WMD威慑武器的运载系统,具体情况将视导弹射程及弹头体积和型号等因素而确定。
中国规模相对较小的远程导弹作战力量主要是作为中国核武器的运载系统。部署这些武器系统的唯一目的是对敌形成威慑,即通过使作战能力更强的有核国家(如美国和俄罗斯)的少数重要的人员稠密地区和主要前沿军事基地(即所谓的"具有反击价值"的目标)处于遭受中国核打击的危险之下,防止其对中国使用核讹诈手段或实施核打击,与此同时也警告诸如印度这样的有核国家或急切想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不要试图对中国使用或威胁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中国根据上述能力要求组建了一支"有限的自卫反击"核力量,它可以根据北京选择的目标对其实施核报复打击。中国由此形成"最小化威慑"作战原则,这种威慑的有效性将取决于敌方无法在第一次打击中摧毁中国所有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尤其是其战略导弹力量。
中国正逐步采取措施改进其性能日渐落后的战略核力量,并在面临美国及其他主要大国不断升级的战略和技术挑战提高其威慑力量的可靠性。中国通过努力研制了固态燃料系统,并使其核力量具备公路机动能力,此外还研制出了战略导弹潜艇和潜射弹道导弹。在美国和日本加紧研究导弹防御系统的情况下,中国更加迫切地感到提高其导弹力量现代化水平的必要性。为了避免其具有最小化威慑能力战略核力量不致在导弹防御系统面前完全失效,中国开始研究(但显然仍未部署)MIRV弹头及其他反制技术,并可能正在增加其战略导弹的数量。CSS-8战术弹道导弹诸如CSS-8之类的SRBM将为中国提供战役常规作战能力,它较之战机是一种成本较低的运载工具。其他类型的SRBM,如东风-11和东风-15等,原设计用于出口,并与俄罗斯和朝鲜的飞毛腿导弹竞争。但这类导弹的销售受到了来自美国的巨大压力,而且台湾问题也使中国国内对导弹力量产生了迫切的政治和军事需求。面向台湾的大批导弹成为外交威胁的工具,同时也成为中国对象美国这样的潜在对手发动战役攻击的唯一武器,而后者在海湾战争和科索沃行动中都展示了导弹攻击的巨大威力。一些观察家确信,中国在不断部署短程和中程导弹以及常规和核弹头的情况下,可能会制定更具进攻性的战役作战原则。这一姿态将对台湾、日本和驻日本冲绳的美军造成威胁,并对美国不断增强核力量的做法提出警告。
折叠编辑本段世界导弹德国:"V-2"、"霍特"、"罗兰特"
俄罗斯:"白杨"、"飞毛腿"、"日灸"、"萨姆-2"、"骄子"、"安泰"
中国:"东风"、海基型号"巨浪"、"红旗"、"上游"、"海鹰"、"鹰击"、"红箭"、"霹雳"、"闪电"
中国台湾:"天剑"、"雄风","天弓"、"青锋"
法国:"飞鱼"、"西北风"
美国:"战斧式"、"爱国者"、"鱼叉"、"响尾蛇"、"阿萨特"、"地狱火"、"潘兴"、"民兵" 、"三叉戟"
印度:"天空" "烈火"
巴基斯坦:"哈塔夫"
朝鲜:"劳动"、"大浦洞"
伊朗:"流星"
四、反弹道导弹是啥?
用于拦截敌方来袭弹道导弹的导弹。又称反导弹导弹。它与多种地面雷达、数据处理设备和指挥控制通信系统等,组成防御战略弹道导弹的武器系统。简称反导系统。它是国家战略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反弹道导弹导弹按拦截空域,分为高空拦截导弹和低空拦截导弹。
前者用于对来袭弹道导弹飞行到大气层外时实施拦截;后者用于对来袭弹道导弹进入目标上空时实施拦截。反弹道导弹导弹主要特点是反应速度快、命中精度高。其中,高空拦截导弹受到普遍重视。实战时,可单独部署使用,也可两者配合部署使用,以提高其拦截概率。反弹道导弹导弹主要由战斗部、推进系统、制导系统、电源系统和弹体等组成。
五、美国弹道导弹的实力到底如何?
顶级。别的不提,美国80年代服役的三叉戟,放在当今世界依然是最顶级的。美军因为和苏俄的协议,以及自身战略,中程弹道导弹和路基洲际导弹发展迟缓而已。
六、弹道导弹什么意思?
答:弹道导弹是指在火箭发动机推力作用下按预定程序飞行,关机后按自由抛物体轨迹飞行的导弹
这种导弹的整个弹道分为主动段和被动段。主动段弹道是导弹在火箭发动机推力和制导系统作用下,从发射点起到火箭发动机关机时的飞行轨迹。
七、什么是钻地弹道导弹?
钻地弹是一种携带钻地弹头(又称侵彻战斗部),利用弹头极高的末端速度所产生的强大动能撞开地表面,钻入地下,主要用于攻击地下指挥控制中、攻击机场跑道等坚固目标的精确制导弹药。按照是否配备推进系统分类,钻地弹可分为钻地炸弹和钻地导弹;按战斗部类型可分为常规型钻地弹和核钻地弹。
钻地弹之所以能“掘地三尺”,主要是因为它具有“铁头功”,它的“头”(弹头)一般由高强度合金钢或重金属材料制成,这样它就在钻坚固土层时就不会变形。为了配合钻地弹达到一定深度时才引爆弹药,钻地弹还要配备延时引信或智能引信。
八、弹道导弹是什么意思?
弹道导弹是指在火箭发动机推力作用下按预定程序飞行,关机后按自由抛物体轨迹飞行的导弹。这种导弹的整个弹道分为主动段和被动段。
主动段弹道是导弹在火箭发动机推力和制导系统作用下,从发射点起到火箭发动机关机时的飞行轨迹;被动段弹道是导弹从火箭发动机关机点到弹头爆炸点,按照在主动段终点获得的给定速度和弹道倾角作惯性飞行的轨迹。
九、什么是弹道导弹的变轨技术?
现在的洲际导弹都是弹道导弹,不过美国在60年代曾研制过一种洲际巡航导弹叫“鲨蛇怪”,射程可达8000公里,早已退役。美国的AGM—129先进巡航导弹据说改装后射程可达9600公里。现在先进的战略弹道导弹都装有变轨发动机,在弹道末段可机动变轨,使敌人的防导系统更难以防范
十、弹道导弹的惯性制导系统的原理?
利用惯性来控制和导引运动物体驶向目标的制导系统。这种系统通过惯性测量装置测出物体的运动参数,形成制导指令进行控制。组成惯性制导系统的设备都安装在运动物体上,工作时不依赖外界信息,也不向外辐射能量,不易受到干扰,是一种自主式的制导系统。这种系统广泛用于飞机、船舶、导弹、运载火箭和航天器的制导。 组成 惯性制导系统通常由惯性测量装置、计算机、控制或显示器等组成。惯性测量装置包括测量角运动参数的陀螺仪和测量平移运动加速度的加速度计。计算机对所测得的数据进行运算,获得运动物体的速度和位置。对于飞机和船舶来说,这些数据送到控制显示器显示,然后由领航员或驾驶员下达控制指令,操纵飞机、船舶航行;或由自动驾驶仪引导到达目标。航天器和导弹的计算机所发出的控制指令,则直接送到执行机构控制其姿态,或者控制发动机推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时间,将航天器引导到规定的轨道上,将导弹引导到目标区内。 分类 按照惯性测量装置在运动体上的安装方式,惯性制导系统分为平台式和捷联式两类。
① 平台式惯性制导系统 测量装置装在惯性平台的台体上,平台则装在运动物体上。按所建立坐标系的不同,它又分为空间稳定平台式惯性制导系统和本地水平平台式惯性制导系统。前者的台体相对于惯性空间是稳定的,用以建立惯性坐标系。它受地球自转和重力加速度的影响,需要补偿,多用于运载火箭和航天器;后者台体上的加速度计输入轴所构成的基准平面能始终跟踪运动物体所在的水面,因此加速度计不受重力加速度的影响。这种系统多用于沿地球表面作接近等速运动的运动物体,如飞机、巡航导弹等。惯性平台能隔离运动物体角运动对测量装置的影响,因此测量装置的工作条件较好,并能直接测到所需要的运动参数,计算量小,容易补偿和修正仪表的输出,但重量和尺寸较大。
② 捷联式惯性制导系统 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直接装在运动物体上。这种系统又分为位置捷联和速率捷联两种类型。位置捷联惯性制导系统采用自由陀螺仪,输出角位移信号;速率捷联惯性制导系统采用速率陀螺仪作为敏感元件,输出瞬时平均角速度向量信号。由于敏感元件直接装在运动物体上,振动较大,工作的环境条件较差并受其角运动的影响,必须通过计算机计算才能获得所需要的运动参数。这种系统对计算机的容量和运算速度要求较高,但整个系统的重量和尺寸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