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水质专家院士?

促天科技 2024-11-05 21:24 0 0条评论

一、水质专家院士?

1. 李圭白

李圭白(1931.9.25--)市政工程专家。河南省偃师县人。生于沈阳,1955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顾问,建设部科技委员会顾问,中国水工业学会副理事长等。长期从事水处理技术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在地下水除铁除锰领域,开发出了一种高效的接触催化除铁除锰技术。

2.汤鸿霄

汤鸿霄 (1931.10.4 -) 环境工程学与环境水质学专家。出生于河北徐水。1958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开拓我国环境水质学领域,建立"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先后从事蓟运河汞污染,湘江镉污染,鄱阳湖铜污染等重金属形态、评价及治理研究。

3.刘鸿亮

刘鸿亮 (1932.6.20 -) 环境工程专家。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195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曾任国际湖泊环境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现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在水环境研究领域是我国学术带头人。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4.钱易

钱 易,女,(1936.12.27-),江苏苏州人。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数十年来致力于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效、低耗废水处理新技术,对难降解有机物生物降解特性、处理机理及技术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次、三等奖1次、国家科技发明三等奖1次、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二等奖2次、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家。

5.张杰

张杰(1938.2.27--)给水排水工程专家。辽宁省本溪市人。1962年毕业于哈尔滨建工学院,1985年毕业于日本大阪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特聘总工程师、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和验证了生物固锰除锰机理,纠正了传统技术误区,解决了半个多世纪来地下水除锰难题。

6.彭永臻

彭永臻(1949.2.25--)1995年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大学,获环境工程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兼任北京市污水脱氮除磷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先后获国家教学名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称号、入选首批“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他针对污水脱氮除磷处理的重大需求,不断地突破关键技术。

7.段宁

段宁(1949.07.20-),清洁生产专家。四川省成都市人。197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给排水及暖通工程系,1981年获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硕士学位,1988年获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奥斯汀分校土木工程系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重金属清洁生产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曾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环境保护部清洁生产中心主任。

8.侯立安

侯立安(1957.8.24-)环境工程专家。江苏省徐州市人。2006年毕业于解放军防化研究院,获博士学位。现任第二炮兵后勤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央联系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未来研究会副理事长。

9.曲久辉

曲久辉,1957年10月出生。环境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学位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水质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深入开展水污染控制和水质安全保障的理论探索和技术创新,努力推动和实现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的系统结合。

10.任南琪

任南琪, 1959年3月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原籍江苏省宜兴市。污水处理专家,工学博士,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副校长,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际水协会(IWA)Fellow,教育部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能源学会常务副会长。

主要从事的研究领域包括:污染物生物处理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设备;废水资源化及能源化理论与技术;环境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流域和大气有毒污染物源汇及迁移转化规律等。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项目23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奖16项;著作12部,发表SCI收录论文350余篇(H因子33)。

二、中国纳米技术院士上书时间

中国纳米技术院士是当今科技领域的顶尖专家,拥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权威的学术声誉。他们通常在纳米技术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并被认可为该领域的领军人物。

上书事件

上书事件是指一群中国纳米技术院士联合签署并递交给相关部门或高层领导的公开信或建议书。这种行为通常是基于对国家科技发展现状的关切与担忧,旨在引起社会和政府的重视,推动相关政策和措施的改进和落实。

近期,一些中国纳米技术院士联名上书的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他们对国家在纳米技术领域的发展现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希望能够加速推动我国纳米技术产业的发展,提升国家在该领域的科技实力和竞争力。

时间

这次上书事件的发生时间是在最近几个月内,具体日期并未公开披露。但可以确认的是,这封公开信或建议书已经被提交给了相关部门,并正在引起各界关注和讨论。

正是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一群中国纳米技术院士挺身而出,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敢于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发声。他们的举动无疑将对我国纳米技术领域的未来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为外界的观察者,我们也应当关注这一事件的后续发展,看看相关部门和领导对这些建议和意见会做出怎样的回应和措施,以及这将如何推动中国纳米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

中国纳米技术院士上书事件的发生,不仅仅是一次表达意见的行动,更是对科技发展现状的一种呼吁和批判。希望相关部门和领导能够听取他们的声音,认真对待他们的建议,共同推动我国纳米技术产业迈向更加繁荣的明天。

三、山东眼科专家有几位院士?

只有一位,谢立信院士!

四、中国院士分类?

一般指的就是两种,即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

五、中国开国院士?

1946年,中国的科学家们觉得,中国的院士也应该诞生了。

起初拟命名为“会员”,觉得太俗。

后称为“学侣”、“院侣”,没有了科学倒有了宗教味。

有的说按西方叫法译为“院员”吧,更不好听,好像扫大街的清洁工。

几经周折,傅斯年先生倡议称为“院士”。听着看着,都有深邃和高雅的感觉,经表决,一致通过。

1948年3月,中国院士终于诞生了。

通过层层选拔,拟定出一份儿402人的名单,再由院士评议会审定其中的105人为院士候选人,最后,评议会进行了选举,结果81人当选中国第一届院士。

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

数理组(含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学、技术科学)28人: 姜立夫、许宝蘅、陈省身、华罗庚、苏步青、吴大猷、吴有训、李书华、叶企孙、赵忠尧、严济慈、饶毓泰、吴宪、吴学周、庄长恭、曾昭抡、朱家骅、李四光、翁文灏、黄汲清、杨钟建、谢家荣、竺可桢、周仁、侯德榜、茅以升、凌鸿勋、萨本栋。

生物组(含生物学、农学、医学药学、人类学、心理学)25人: 王家楫、伍献文、贝时璋、秉志、陈桢、童第周、胡先、段宏章、张景钺、钱崇澍、戴芳澜、罗宗洛、李宗恩、袁贻瑾、张孝骞、陈克恢、吴定良、汪敬熙、林可胜、汤佩松、冯德培、蔡翘、李先闻、俞大绂、邓叔群。

人文组(社会科学)28人: 吴敬恒、金岳霖、汤用彤、冯友兰、余嘉锡、胡适、张元济、杨树达、柳诒徵、陈垣、陈寅恪、傅斯年、顾颉刚、李方桂、赵元任、李济、梁思永、郭沫若、董作宾、梁思成、王世杰、王宠惠、周鲠生、钱端升、萧公权、马寅初、陈达、陶孟和。

1948年9月23日,在南京的北极阁召开第一次院士大会,上述81名院士中,到会仅48人。

1955年,上述81名院士中的46人,进入了新中国第一批院士(学部委员)的行列。

六、中国考古院士?

梁思永,著名考古学家、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他是我国第一个受过西洋的近代考古学正式训练的学者,一生致力于考古事业,是中国近代考古学和近代考古教育开拓者之一。

七、中国多少院士?

截止到2020年10月份中国科学院有院士800人,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54人,化学部128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50人,地学部132人,信息技术科学部95人,技术科学部141人;此外中国科学院还拥有外籍院士82人。

中国工程院共有院士882人,其中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128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126人,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111人,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118人,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111人,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55人,农业学部77人,医药卫生学部123人,工程管理学部58人(其中跨学部院士25人);此外还有外籍院士66人、已故院士188人、已故外籍院士16人。

八、纳米技术院士采访甄

在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中,纳米技术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作为纳米技术的鼻祖之一,我有幸采访到了著名的纳米技术院士甄教授,与大家分享他对纳米技术的见解和未来发展。

纳米技术:突破科技边界的未来

纳米技术是一门拥有巨大潜力的领域,它致力于研究和使用尺寸在纳米级别的材料和器件。甄教授表示,纳米技术是一种跨学科的科学研究领域,涉及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众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甄教授告诉我,纳米技术可以用于各个领域,包括材料科学、能源、医学、电子学等等。在材料科学领域,纳米技术可以制造出更轻、更强、更耐用的材料,极大地提高了材料的性能。电子领域,纳米技术可以帮助制造更小、更高效的芯片和传感器。

甄教授还提到了医学领域中纳米技术的应用前景。他说:“纳米技术可以用于制造智能药物传递系统,使药物更直观地作用于病变部位,同时减少副作用。此外,纳米技术还有望用于肿瘤治疗、基因编辑等前沿研究。”

纳米技术面临的挑战

然而,纳米技术在取得巨大突破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甄教授指出,纳米材料的生产和应用过程中,安全问题尤为重要。由于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其对环境和生物体的影响还不完全清楚。因此,在推广纳米技术的同时,必须要加强安全性的研究和监管。

另外,纳米技术的研发也需要跨学科的合作。甄教授说:“纳米技术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只有各学科之间的紧密合作,才能够在纳米技术研究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此外,大规模纳米材料的生产也是一个难题。目前,纳米材料的生产规模还比较小,导致成本较高。甄教授表示,需要进一步提高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降低成本,才能更好地推动纳米技术的应用。

未来纳米技术的发展趋势

对于纳米技术的未来发展,甄教授充满信心。他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突破和创新,纳米技术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应用空间。

甄教授预测,纳米技术在材料科学领域的应用将会得到极大发展。新型纳米材料的研发将会推动材料科学的进步,为各个产业带来新的突破。同时,在医学领域,纳米技术将会成为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为人类带来更加健康的生活。

此外,甄教授还表示,人工智能和纳米技术的结合也会成为未来的一个趋势。通过将人工智能与纳米材料相结合,可以创造出更加智能化和高效的纳米器件,进一步推动纳米技术的创新。

结语

纳米技术作为一门前沿研究领域,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和科技突破的可能性。甄教授的采访为我们揭开了纳米技术的神秘面纱,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纳米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

在未来的发展中,希望各个学科的科学家能够紧密合作,推动纳米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同时,加强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为纳米技术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期待纳米技术在不久的将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惊喜!

九、陈述辉院士 纳米技术

陈述辉院士对纳米技术的重要性

陈述辉院士:纳米技术的重要性与应用前景

尊敬的读者们,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位在纳米技术领域取得重要成就的科学家,陈述辉院士。陈院士是中国顶尖的纳米科学家之一,他的研究成果在纳米技术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纳米技术作为一门前沿领域,对于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而陈述辉院士正是在这个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纳米技术的概念。纳米技术是一门研究及操控物质在纳米尺度上的学科,其中纳米尺度指的是大约在1到100纳米之间的范围。纳米技术通过设计和构筑物质的纳米结构,能够赋予物质新的性质和功能。这种能力使得纳米技术在各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陈述辉院士在纳米技术的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研究团队在纳米材料的合成、表征以及纳米器件的设计与制备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他们开发了一系列新型纳米材料,用于能源存储和转换、生物医学、环境保护等领域。这些材料不仅具有独特的结构和性能,还具备更高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陈述辉院士的团队尤其在纳米材料在能源存储和转换方面的应用上取得了重要突破。他们设计并制备了一种新型纳米结构,用于高效的太阳能电池和储能设备。这些纳米结构能够显著提高光电转化效率,并且具备更长的寿命和更好的稳定性。这些成果为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为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除了能源领域,纳米技术还在医学和环保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陈述辉院士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纳米材料,可用于癌症诊断和治疗。这种纳米材料能够精确地靶向癌细胞,并释放药物以达到治疗效果。此外,他们还使用纳米材料制备了高效的水净化装置,能够去除水中的有害物质和重金属离子。这些创新应用将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推动医学和环保领域的发展。

纳米技术的应用前景广泛而深远。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不断的研究努力,纳米技术在材料科学、电子学、生物医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应用将进一步拓展。陈述辉院士的研究成果为纳米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激励着更多的科学家加入到这个领域中来。

作为科研人员,我们应当认识到纳米技术的重要性和潜力,并积极投身于这个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当中。通过不断开展创新研究,我们可以利用纳米技术来解决现实生活中面临的许多挑战,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陈述辉院士的成就鼓舞着年轻的科学家们,激励我们追求卓越并为人类的福祉做出贡献。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纳米技术将在各个领域持续发展,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十、美国的院士与中国院士的区别?

美国院士与中国院士区别如下:

    第一,美国的院士是荣誉头衔,中国的院士是职称,两者根本性不同。

    第二,难易程度不同。中国科学院是政府成立的,而美国科学院是民间组织,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中国科学院院士权利要远远大于美国科学院的院士,在各自国家的分量是不一样的。中国科学院的院士在中国的分量和话语权是远远超过美国科学院院士在美国的话语权。

   第三,数量上不同。中国科学院院士大概有600多名,而美国科学院院士有3000多名,如果只是考虑在各自国家的难度的话,中国院士的晋升难度明显高于美国,参评的人多,而最终评上的人少,显然难度更大。

    第四,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建设难度要低于本土院士的建设难度,而且女性还有优待。

   第五,评选标准。中国更侧重于实用性,你搞这个东西够不够前沿无关紧要,但一定要有用,实用性要强,能解决生活中的关键性问题,那你评上的概率就很大。最典型的代表三大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只要能拿三大奖,意味着距离院士也就一步之遥。而美国不同,美国更注重前沿性,你做这个东西有没有用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不能够前沿,只要能够前沿,即使错了也没关系,反正院士只是个民间组织,而且数量也多,给错了也没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