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Mn的物化特性?
锰(Manganese),化学元素,元素符号Mn,原子序数25,单质是一种灰白色、硬脆、有光泽的过渡金属。纯净的金属锰是比铁稍软的金属,含少量杂质的锰坚而脆,潮湿处会氧化。锰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土壤中含锰0.25%,茶叶、小麦及硬壳果实含锰较多。接触锰的作业有碎石、采矿、电焊、生产干电池、染料工业等。
1774年,甘恩分离出了金属锰。柏格曼将它命名为manganese(锰)。锰可用铝热法还原软锰矿制得。
二、活性污泥的物化特性?
1,降低COD,BOD,氨氮的效果明显 2,外观淡黄褐色,污泥絮状明显,絮体大,沉降速度合理,有明显土腥味﹔ 3,显微镜观察微生物数量多,优势菌数量多,微生物处于稳定期,比如钟形虫,轮虫等数量多且存活良好,无厌氧状态下的微生物出现,无丝状菌等﹔ 4,测一些参数,测MLVSS/MLSS比值可以达到75%以上, 5,取一样水样,立即测溶解氧,放置十分钟,二十分钟,三十分钟,分别测溶解氧,如果降低迅速(可能会降到零点几),表明微生物活跃,活性很好 大致就这些了,基本上有些可以目测,有些可以实验室测定,还是很容易判断的
三、生物化学特性?
和普通的化学反应相比,它具有以下的特点:
1、在生物体中所进行的生物化学反应都是远离平衡点的反应,它需要从外界获取能量或向外界输出物质、能量和熵。
2、参与反应的蛋白质一般都是固定在膜上或细胞骨架上,使细胞内每时每刻所进行的成千上万种生物化学反应,犹如行驶在具有立交的高速路上机动车,各行其是,互不干扰。例如细胞核中DNA的复制、转录都必须附着在核骨架上才能正确进行。
3、细胞中生物化学反应的主要类型是氧化还原反应,电子在定位于膜上或骨架上的蛋白质之间进行高速传递。例如电子传递链(内膜嵴)、光合作用(类囊体膜上)
4、由于细胞中的生物化学反应是在膜分隔的空间中进行,因此存在着位置信息效应,即生物大分子只有在特定位置发生反应,其特定功能才能得以发挥。例如,RNA转录、加工只在核中一定区域进行;蛋白质生物合成是在细胞质中进行,线粒体和叶绿体只能合成自己需要的一小部分蛋白质,糖酵解发生在细胞质中,三羧酸循环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
5、膜的分隔使细胞中的生物化学反应成为一种由浓度梯度驱动的方向性化学反应。例如,溶酶体膜上V-型ATP酶,叶绿体类囊体膜上的F-型ATP酶等都是由H+浓度梯度驱动。
6、细胞内所进行的生物化学反应都需要有酶的催化。酶的催化效率高,反应条件温和,具有方向性,对底物有高度专一性。
7、生物体或细胞中所进行的生物化学反应,在复杂的网络体系中都可以通过正、负反馈得到自动调控。而载着反馈过程蓝本的基因负责调制机体应如何读、如何理解同一基因。
8、在生物体中所进行的生物化学反应,从本质上说都是由一种或几种作用物与受体蛋白等相互选择引起的。例如,激素、神经递质等通过与特定的受体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在由后者引发一系列化学或物理的连锁反应、酶对底物的选择等。
四、苯系物化学特性?
苯系物,即芳香族有机化合物(Monoaromatic Hydrocarbons,简写为MACHs),为苯及衍生物的总称,是人类活动排放的常见污染物,完全意义上的苯系物绝对数量可高达千万种以上,但一般意义上的苯系物主要包括苯、甲苯、乙苯、二甲苯、三甲苯、苯乙烯、苯酚、苯胺、氯苯、硝基苯等,其中,由于苯(benzene),甲苯(toluene)、乙苯(ethylbenzene)、二甲苯(xylene)四类为其中的代表性物质,也有人简称苯系物为BTEX。
苯及苯系物为无色或浅黄色透明油状液体,具有强烈芳香的气体,易挥发,易燃,有毒。 甲苯、二甲苯属于苯的同系物,都是煤焦油分馏或石油的裂解产物。目前,苯及苯系物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强烈致癌物质。
五、纳米技术的特性和应用?
纳米技术的特性在于:
纳米技术是用单个原子,分子制造物质的科学技术,研究结构尺寸在0.1至100纳米范围内材料的性质和应用,纳米技术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综合学科,研究的内容涉及现代科技的广阔领域。
纳米科学与技术主要应用包括:
纳米体系物理学,纳米化学,纳米材料学,纳米生物学,纳米电子学,纳米加工学,纳米力学等。这七个相对独立又相互渗透的学科和纳米材料,纳米器件,纳米尺度的检测与表征这三个研究领域,纳米材料的制备和研究是整个纳米科技的基础,其中,纳米物理学和纳米化学是纳米技术的理论基础,而纳米电子学是纳米技术最重要的内容。
六、纳米技术的特性有什么?
纳米技术有以下特点:
1. 比表面积大:纳米材料具有极高的比表面积,因此其化学、物理性质都有很大的变化。
2. 纳米级尺寸:纳米级尺寸在材料科学和物理学上具有独特的物理特性和优异的性能。
3. 超强机械性能:纳米材料具有出色的机械强度和韧性,对抗力、压力等有较高的承载能力。
4. 可控制备:纳米技术可以通过控制材料的合成方法和材料表面的化学分子组成,实现对材料性能的调控和优化。
5. 可实现多功能性:通过纳米材料的表面修饰可实现多功能性,比如具有生物兼容性、药物传递、光电功能等。
七、三氯氢硅的物化特性?
三氯氢硅,是一种无机物,分子式为Cl3HSi,分子量为135.45,无色透明液体。
用作高分子有机硅化合物的原料,也用于仪表工业
。化学性质
三氯硅烷在常温常压下为具有刺激性氯化氢气味易流动易挥发的无色透明液体。在空气中极易燃烧,在-18℃以下也有着火的危险,遇明火则强烈燃烧,燃烧时发出红色火焰和白色烟,生成SiO2.HCl和Cl2:
SiHCl3+O2→SiO2+HCl+Cl2;三氯硅烷的蒸气能与空气形成浓度范围很宽的爆炸性混合气,受热时引起猛烈的爆炸。它的热稳定性比二氯硅烷好,在900℃时分解产生氯化物有毒烟雾(HCl),还生成Cl2和Si。
遇潮气时发烟,与水激烈反应:2SiHCl3+3H2O—→ (HSiO)2O+6HCl
在碱液中分解放出氢气:SiHCl3+3NaOH+H2O—→Si (OH)4+3NaCl+H2
与氧化性物质接触时产生爆炸性反应。与乙炔、烃等碳氢化合物反应产生有机氯硅烷:
SiHCl3+CH≡CH一→CH2CHSiCl3 、SiHCl3+CH2=CH2—→CH3CH2SiCl3
在氢化铝锂、氢化硼锂存在条件下,SiHCl3可被还原为硅烷。容器中的液态SiHCl3当容器受到强烈撞击时会着火。可溶解于苯、醚等。无水状态下三氯硅烷对铁和不锈钢不腐蚀,但是在有水分存在时腐蚀大部分金属。
在高温条件下,三氯氢硅能被氢气还原生成硅 SiHCl3 +H2==1357K=Si +3HCl。
八、纳米技术兴起的特性是什么?
纳米技术的特性如下:
1、表面效应。即纳米晶粒表面原子数和总原子数之比随粒径变小而急剧增大后引起性质变化。纳米晶粒的减小,导致其表面热、表面能及表面结合能都迅速增大,致使它表现出很高的活性。
2、体积效应。当纳米晶粒的尺寸与传导电子的德布罗意波相当或更小时,周期性的边界条件将被破坏,使其磁性、内压、光吸收、热阻、化学活性、催化性和熔点等与普通粒子相比都有很大变化。如银的熔点约为900度,而纳米银粉熔点为100度,一般纳米材料的熔点为其原来块体材料的30%-50%。
九、dna分子的物化特性什么意思?
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每分子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磷酸和一分子脱氧核糖通过脱水缩合而成。由于构成DNA的含氮碱基有四种: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因而脱氧核苷酸也有四种,它们分别是腺嘌呤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和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⑴稳定性:规则的双螺旋结构使其结构相对稳定,一般不易改变。
⑵多样性:虽然构成DNA的碱基只有四种,但由于构成每个DNA分子的碱基对数、碱基种类及排列顺序多样,可形成多种多样的DNA分子。
⑶特异性:对一个具体的DNA分子而言,其碱基对特定的排列顺序可使其携带特定的遗传信息,决定该DNA分子的特异性。
十、作物物化栽培与纳米技术
作物物化栽培与纳米技术是当今农业领域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之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利用纳米技术来改善作物的生长和产量是一种创新且高效的方法。本文将探讨作物物化栽培与纳米技术的关系,以及纳米技术在作物栽培中的潜在应用。
作物物化栽培的基础概念
作物物化栽培是一种综合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原理的现代栽培技术。通过调节土壤环境、施用合适的营养物质和植物生长调节剂,以及控制病虫害等措施,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作物物化栽培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相比,能够更精准地满足作物生长的需求,减少资源浪费,保护环境。
纳米技术在作物栽培中的应用
纳米技术是一种通过设计和操作纳米级材料来改变物质性质的技术。在作物栽培中,纳米技术可以被应用于多个方面,包括提高养分利用率、增强抗逆性能、改善土壤质量等。
提高养分利用率
纳米技术可以将肥料和营养物质转化为纳米颗粒的形式,增加其表面积和活性,提高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率。同时,纳米材料还可以缓释养分,减少养分流失,降低环境污染。
增强抗逆性能
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常常会遭受干旱、病虫害等逆境的影响,而纳米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作物的抗逆能力。通过调控纳米材料的释放速率和生物有效性,可以使作物更好地应对外界环境的压力。
改善土壤质量
纳米技术还可以被用来修复受污染的土壤,通过纳米材料吸附污染物质,降低土壤中有害物质的浓度,提高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促进作物的生长。
纳米技术在作物栽培中的挑战与前景
虽然纳米技术在作物栽培中具有巨大的潜力,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是纳米材料可能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因此需要加强安全评价和监管措施。其次,纳米技术的成本相对较高,限制了其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
然而,随着科研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相信纳米技术在作物栽培领域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不懈努力,我们有信心克服现有的挑战,最大限度地发挥纳米技术在作物生产中的优势,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可持续、高效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