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锅炉危险危害因素?

促天科技 2024-10-29 13:33 0 0条评论

一、锅炉危险危害因素?

1. 锅炉炉管爆漏、受热面腐蚀

锅炉水冷壁、过热器和省煤器管道爆漏约占全部锅炉设备事故的40%-60%,甚至70%,引起锅炉炉管爆漏的原因较多,其中腐蚀、过热、焊接质量差是主要原因。

锅炉受热面的腐蚀主要是管外的腐蚀和水品质不合格引起的管内化学腐蚀。当腐蚀严重时,可导致腐蚀爆管事故发生。

过热器是锅炉承压受热面中工质温度和金属最高的部件,而汽侧换热效果又相对较差,所以过热现象多出现在这个受热面中。受热面过热后,管材金属温度超过允许使用的极限温度,发生内部组织变化,降低了许用应力,管子在内压力下产生塑性变形,使用寿命明显减少,最后导致超温爆破。因此,超温意味着降低安全系数或减少使用寿命,应严格控制蒸汽温度的上限。

锅炉主体是由焊接组装起来的,每个受热面的每一根管子都有多个焊口,一台大型锅炉整个受热面焊口数量多的达几万个。而受热面又是承受高压的设备,焊接缺陷主要有裂纹、未焊透、未熔合、咬边、夹渣、气孔等,这些缺陷存在于受热面金属基体中,使基体被割裂,产生应力集中现象。在介质内压作用下微裂纹的尖端、末焊透、未熔合、咬边、夹渣、气孔等缺陷处的高应力逐渐使基体开裂并发展成宏观裂纹,最终贯穿受热面管壁导致爆漏事故。因此,焊接质量的好坏对锅炉安全运行有着重大的影响。

2.锅炉灭火放炮

锅炉灭火放炮是指锅炉灭火后,炉膛中积存的可燃混合物瞬间爆燃,使炉内压力突然升高,超过了炉墙设计承受能力,而造成冷壁、刚性梁及炉顶、炉墙破坏的现象。锅炉灭火放炮严重影响安全经济运行,进而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3.压力容器爆炸

锅炉系统中承压容器很多,如疏水器,连排、定排扩容器,换热器等。这些容器发生事故不仅会造成经济和财产的巨大损失,甚至造成人员的伤亡。

4.锅炉运行中的超温、超压、满水、假水位。

5.易燃物(如雷管等)危险物品入炉。

6.锅炉严重缺水。

7.锅炉的安全附件不全或失灵。

8.司炉人员的违章操作。

9.对锅炉本体进行改造、焊接。

10.炉水处理不好,使炉管内结垢,造成炉管受热不均,产生爆管。

综合上述,一旦锅炉系统出现故障或操作事故都将引起超温、超压、火灾爆炸,轻者可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严重时会造成设备损坏以及人员伤亡事故。

二、危险识别评价考虑因素?

危险源辨识时应充分考虑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等四方面的不安全因素。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人员伤害或疾病、物质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因素。

危险源应由三个要素构成:潜在危险性、存在条件和触发因素。危险源的潜在危险性是指一旦触发事故,可能带来的危害程度或损失大小,或者说危险源可能释放的能量强度或危险物质量的大小。危险源的存在条件是指危险源所处的物理、化学状态和约束条件状态。例如:物质的压力、温度、化学稳定性,盛装压力容器的坚固性,周围环境障碍物等情况。触发因素虽然不属于危险源的固有属性,但它是危险源转化为事故的外因,而且每一类型的危险源都有相应的敏感触发因素。如易燃、易爆物质,热能是其敏感的触发因素,又如压力容器,压力升高是其敏感触发因素。因此,一定的危险源总是与相应的触发因素相关联。在触发因素的作用下,危险源转化为危险状态,继而转化为事故。

三、铲车有哪些危险危害因素?

你好,铲车是一种强大的机械设备,如果使用不当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和风险。

首先,驾驶员的技能和经验可能会成为一个潜在的危险因素,如果驾驶员驾驶水平不过关,可能会发生撞车、翻车、捏扁、落入沟渠或其他事故。

其次,装载或卸载过程中的人员不遵守安全规定或人员疏忽也可能会导致危害。

再次,铲车的设计和状态问题,如磨损和损坏、结构松动等,也会带来潜在的危害因素。最后,在铲车行驶的过程中如果工作环境过于狭窄,道路崎岖不平,或者堆垛物品过高,也可能给操作员和行人带来不适和危险。

维持良好的铲车状态,提高驾驶员职业能力和经验水平,遵守安全规范和准则,同时要注意周围环境和物体的安全,这些都是避免铲车带来危害的重要方法。

四、机修工有哪些危害因素和危险因素?

  一、 机械修理工作业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  1、 烫伤 2、 机械伤害 3、 压伤 4、 高处坠落、 坠物 5、 油料妨害  二、 机械修理工作业过程中的安全防护措施  1、 机械修理工必须掌握本岗位操作技能, 熟悉安全作业规范。  2、 机械修理工作业人员, 在作业时, 必须穿戴与工作相应的劳动防护用品。  3、 机械修理工严禁酒后作业、 疲劳作业。  4、 机械修理工严禁不听指挥、 冒险作业、 违规作业。  5、 机械维修上下同时作业时, 必须由专人指挥, 协调作业。  6、 对电动设备的机械故障进行维修时, 必须切断电源, 并派专人看守。  7、 机械的电气故障, 必须由专业电工处理。  8、 对于运转过热的机械进行维修时, 必须待机械冷却后方可拆卸部件和放油、 水等。  9、 拆卸机体时, 必须检查支撑点是否安全可靠。  10、 在吊装作业前, 必须检查吊绳是否超负荷和是否挂好, 吊装部件上是否有容易掉下的工具或部件。  11、 在机械下方作业, 必须防止机械上方拆卸后临时存放的零件或使用的工具掉下伤人。  12、 在机械上方作业, 必须穿软底防滑鞋防止在机械上滑倒。 在高于 2 米的机械设备上作业, 如没有护栏应系安全带。  13 多人操作的工作台, 中间应设防护网, 对面方向朝着时应错开。  14、 清洗用油、 润滑油脂及废油渣及废油、 绵纱不得随地乱丢, 必须在指定地点存放。  15、 扁铲、 冲子等尾部不准淬火; 出现卷边裂纹时应及时处理; 剔铲工件时应防止铁屑飞溅伤人;活动板手不准反向使用; 打大锤不准戴手套; 大锤甩转方向不准有人。  16、 用台钳夹工作, 应夹紧夹牢, 所夹工件不得超出钳口最大行程三分之二。 机械解体要用支架,架稳垫实, 有回转机构的要卡牢。  17、 修理机械应选择平坦坚实地点, 支撑牢固。 使用千斤顶时, 须用直立垫稳。  18、 不准在发动着的车辆下面操作。 架空试车, 不准在车辆下面工作或检查, 不准在车辆前方站立。  19、 检修机械前必须先切断电源, 锁好开关箱, 应挂有“正在修理, 禁止合闸开动” 标志。 非检修人员, 一律不准发动或转动。 检修时, 不准将手伸进齿轮箱或用手指找正对孔。  20、 严禁未拉闸断电, 擅自检修机械设备或机具。  21、 设备检修后应先接零接地, 后接电源, 未接零接地前, 禁止送电试机。  22 试车时应随时注意各种仪表、 声响等, 发现不正常情况, 应立即停车  23、 根据施工环境、 施工现场的情况不同, 其他安全防范措施。  三、 事故应急措施  1、 当出现异常情况或事故发生时, 危险区域内的作业人员要紧急撤离, 应立即向安全管理人员或现场管理人员报告, 并履行紧急救援。  2、 发生事故后, 首先确定有无再次发生事故的危险。 危险排除后, 本着“以人为本” 的思想, 全力抢险。 现场情况允许时, 应当做好现场救助。  3、 根据情况及时拨打 120 急救电话。 如条件方便可直接用车送医院抢救、 治疗。  4、 根据情况对受伤、 昏迷人员可采取人工呼吸或进行止血包扎以待专业医生救治。  5、 配合相关部门执行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6、 根据施工环境、 施工现场的不同情况, 制定其他相应的事故应急措施。

五、生物性危害的危害识别

生物性危害的危害识别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生物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和进步。然而,伴随着这些新技术的出现,生物性危害也变得越来越严峻。因此,对生物性危害的及时识别和评估显得格外重要。

生物性危害是指那些由活体生物(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对人类、动物和植物健康以及生态系统的威胁和危险。生物性危害具有隐藏性强、传播速度快、后果严重等特点,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识别和治理。

生物性危害的主要分类

  • 传染病:传染病是生物性危害中最常见和容易传播的一类。这些疾病通常由病原体(细菌、病毒等)引起,通过空气传播、水传播或者直接接触传播给人类和动物。
  • 寄生虫危害:寄生虫危害主要指由寄生虫引起的一类危害,包括虫媒传染病、寄生虫感染等。这些寄生虫可以侵入人体或动物体内,通过吸血或者寄生在器官中繁殖,给宿主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
  • 农业害虫:农业害虫是指对农作物和农林牧渔业生产带来威胁的害虫,如老鼠、蚂蚁、蝗虫等。这些害虫在大量繁殖和食物资源相对丰富的环境中,会对农作物进行病害侵害或直接摧毁,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 环境污染生物:环境污染生物是指那些能够破坏生态平衡,对环境可持续发展产生威胁的生物。例如,外来入侵物种、水体中的赤潮和河流中的水生植物过度繁殖等。

危害识别的重要性

生物性危害的快速识别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传播、减少经济损失、保护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及时识别危害,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遏制其传播,并对感染者进行隔离和治疗,以保障公众健康。另外,准确识别危害还能够帮助农业部门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保护农作物的安全和产量。对于环境污染生物的识别也能够帮助相关部门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的平衡。

危害识别主要通过对病原体或者危害物的分析,通过实验室检测、流行病学调查、遥感技术等途径,对病原体进行鉴定和分析。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如PCR、DNA测序等也为危害识别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危害识别的方法和技术

危害识别方法繁多,根据不同的危害类型和特点选择不同的识别手段。以下是几种常用的生物性危害识别方法和技术:

  • 流行病学调查:通过调查病例的发生和传播情况,推测出病原体的种类和传播途径。这种方法适用于传染病等疾病的识别,可以帮助控制疫情的蔓延。
  • 实验室检测:通过分离、培养和检测病原体的特征,确定危害的种类和特征。例如,通过培养细菌后进行形态、生理和生化特性的检测,从而确定细菌的种类。
  •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地球表面不同区域的影像数据,通过对影像进行分析,可以识别出疫情和污染等信息。这种技术广泛应用于寄生虫危害和环境污染生物的识别。
  • 分子生物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DNA测序等能够对病原体的DNA进行扩增和测序,从而快速准确地识别危害。这些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危害识别的准确性和效率。

危害识别的意义和挑战

生物性危害识别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工作,它涉及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准确的识别对于预防和控制危害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生物性危害的识别涉及多个学科,需要跨学科合作。例如,对于病原体的识别,需要既懂生物学又懂化学的专业人才。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加强交流合作,建立跨学科的识别团队。

其次,尽管现代生物技术手段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危害识别的准确性和效率,但相关设备和技术的投入成本较高。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来说,危害识别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是一个难题。因此,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

总结

生物性危害的识别和评估是保障公众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环节。通过选择适当的识别方法和技术,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和应对各种生物性危害的威胁。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分享识别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生物性危害挑战。

六、危险源与危害因素的区别?

一、两者的概述不同:

1、危害因素的概述: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存在对职工的健康和劳动能力产生有害作用,并导致疾病的因素。

2、危险源的概述: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

二、两者的实质不同:

1、危害因素的实质:客观存在的危险、有害物质和能量超过临界值的设备、设施和场所,都可能成为危害因素。

2、危险源的实质:危险源的实质是具有潜在危险的源点或部位,是爆发事故的源头,是能量、危险物质集中的核心,是能量从那里传出来或爆发的地方。

三、两者的性质不同:

1、危害因素的性质:特定危险发生可能性与后果的结合。

2、危险源的性质:危险源可能存在事故隐患,也可能不存在事故隐患。

七、叉车司机岗位危险危害因素有哪些?

危险因素:

1.作业前不检查制动性能,灯光导致交通事故。

2.起步前不吟叫,起步快导致撞人和货物落地损坏。

3.行驶中货叉升烦人过高,货物落地损坏。

4.卸货后未先降货叉启动导致货叉撞击事故防范措施:1.叉车作业前,应检查外观,加注燃油,润滑油和冷却水,检查启动,运转及制动性能。2.起步前应观察四周确认无妨碍行车安全的障碍后,先叫号后缓慢起步。3.行驶中货叉低端高度应保持在 300~400mm 之间。 4.卸货后叉车货叉先降落到正常位置后再行驶。

八、食品生物性危害的危害识别

食品生物性危害的危害识别

食品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随之而来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备受关注。食品生物性危害指的是由微生物、寄生虫和其他生物类因素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因此,对食品生物性危害的危害识别至关重要。

什么是食品生物性危害危害识别?

食品生物性危害的危害识别是指对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微生物、寄生虫等生物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估的过程。通过对食品生物性危害的认识和分析,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食品安全的风险,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危害识别的重要性

食品生物性危害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引发食源性疾病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及早对食品中的危害进行识别,有助于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保障人民健康。

危害识别还有助于提升食品安全监管的效率和精准度,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监管政策和标准,降低危害发生的可能性,保障公众的食品安全权益。

食品生物性危害的分类

食品生物性危害主要包括微生物性危害和寄生虫性危害两大类。微生物性危害主要由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引起,常见的病原体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寄生虫性危害则是由寄生虫引起,如蛔虫、钩虫等。

针对不同类型的食品生物性危害,危害识别的方法和技术也有所不同。微生物性危害通常通过培养、PCR等技术进行检测,寄生虫性危害则需要借助显微镜等工具进行鉴定。

危害识别的方法

在进行食品生物性危害的危害识别时,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确保准确性和可靠性。常见的危害识别方法包括:

  • 检测方法:通过检测食品样品中的微生物或寄生虫的存在情况,确定其是否存在危害。
  • 鉴定方法:对检测到的微生物或寄生虫进行鉴定,确定其种类和数量,为后续分析提供依据。
  • 评估方法:对食品样品中可能存在的危害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程度。

危害识别的挑战

尽管危害识别对食品安全至关重要,但在实际操作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食品样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增加了危害识别的难度,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分析方法。

其次,危害识别需要专业的设备和技术支持,这对于一些资源匮乏的地区可能存在较大困难。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有效进行危害识别,是食品安全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一些新型食品生物性危害可能尚未被全面了解和研究,如何及时识别和应对这些新兴危害也是当前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方向。

结语

食品生物性危害的危害识别是维护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对于预防食源性疾病、提升监管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加强危害识别的研究和实践,可以为人民提供更安全、更健康的饮食环境,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九、危险源的社会因素怎么识别?

危险源的社会因素的识别方法有安全检查表法、预先危险性分析、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LEC评价法、故障树分析法。危险源的控制可从三方面进行,即技术控制、人行为控制和管理控制。

危险源辨识的目的就是通过对系统的分析,界定出系统中的哪些部分、区域是危险源,其危险的性质、危害程度、存在状况、危险源能量与物质转化为事故的转化过程规律、转化的条件、触发因素等。以便有效地控制能量和物质的转化,使危险源不致于转化为事故。

十、危险识别和评价考虑的因素有?

一、危险材料识别。识别出哪些东西是容易引发安全事故的材料,如易燃或爆炸性材料等,找出它们所在位置和数量,处理方法是否适当。

二、危险工序识别。找出所有涉及高空或高温作业、使用或产生易燃材料等容易引发安全事故的工序,了解企业是否已经制定有关安全施工程序以控制这些存在安全危险的工序,并评估其成效。

三、用电安全识别。包括检查电气设备安装是否符合安全要求、插座插头是否严重超负荷、电线是否老化腐蚀、易燃工作场所是否有防静电措施、电器设备有无定期维修保养以避免散热不良产生热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