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查出双重国籍
法律分析:双重国籍在中国是非法的。中国的入境系统能够自动识别出双重国籍者。为了加强出入境管理,留存出境入境人员的生物识别信息是关键措施。全球范围内,包括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在内的多个国家已经实施了这一做法。生物识别信息不仅包括指纹,还涉及面相、虹膜等人体特有的生理特征。中国边检机关计划在全国多个对外开放口岸对14至70周岁的外国人分批留存指纹。通过与国内身份证指纹记录的对比,可以轻松发现是否存在重复。如果发现有人持有双重国籍并未注销国内户籍,他们将面临相应的处理。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规定,中国不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
“生物识别信息”是什么、如何认定?3点区分中欧相关规制差异
作者:娄曹军
在全球数据处理领域,跨国公司经常需要在中欧两地之间调和数据法规差异,以确保数据实践符合当地的监管法律。在此背景下,生物识别数据的界定与规制差异值得特别关注。
生物识别数据是指与个体身体、生理或行为特征相关,通过特定技术处理产生的个人数据,此类数据旨在识别或确认自然人身份。常见的生物识别技术包括面部识别、指纹验证、虹膜扫描、语音识别等,而行为生物识别技术则涵盖键盘使用分析、步态分析、凝视分析等。
在欧洲,《一般数据保护条例》(GDPR)对生物识别数据进行了明确界定,强调了特定技术处理与识别个人身份的双重要素。根据GDPR第4条第14款,生物识别数据是基于技术处理自然人身体、生理或行为特征生成的数据,能够用于唯一识别自然人。
处理生物识别数据需符合GDPR第9(2)条规定的特定法律基础,包括但不限于数据主体同意、执行合同、履行法律责任、保护数据主体或他人核心利益、正当利益追求、公共健康、科学或历史研究、公共利益等。而一般个人数据处理则遵循GDPR第6(1)条,包括同意、合同履行、法律义务执行等基础。
中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在立法上虽未直接定义生物识别信息,但在《GB/T 35273—2020信息安全技术 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中给出了生物识别信息的举例,如面部识别特征、虹膜、指纹、基因、声纹等。《GB/T 40660-2021 信息安全技术 生物特征识别信息保护基本要求》将生物特征识别信息定义为能够单独或结合其他信息识别自然人身份的个人信息,涵盖面部识别特征、虹膜、指纹、基因、声纹等。
中国法律要求处理敏感个人信息需获得数据主体的单独同意,但并未明确规定生物识别信息的目的需限定为识别个人。这一规定在处理生物识别信息时与GDPR存在显著差异,GDPR则要求处理具有识别个人目的的生物识别信息需满足更严格的法律条件。
总结而言,中欧在生物识别数据规制上的关键区别体现在法律定义、处理法律基础和对数据主体同意的要求上。跨国企业在处理生物识别数据时,需充分考虑这些差异,采取符合当地法规的策略。
面对这一复杂局面,建议中国在法律层面进一步明确生物识别数据的概念与定义,同时考虑在个人信息保护法中扩展处理敏感信息的法律基础,以实现对生物识别信息的更全面保护与规制。此外,加强对公民与组织的法律培训与指导,促进生物识别数据的合法、安全应用,对于推动全球数据治理的协调与统一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