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角龙类恐龙有哪些特征?
角龙类恐龙的大型鼻角与头盾,是恐龙之中最特殊的面部特征之一。古生物界自从发现有角龙类恐龙之后,就对这类恐龙的角与头盾功能进行了长久的研究,当然也引发了长久的争论。
此后大多数科学家的意见认为:这种头盾是它们抵抗掠食动物的武器、物种内打斗的工具或视觉上的辨识物。
最近的一个研究探讨了三角龙的颅骨损伤,提出这些损伤应该是物种内打斗行为留下的,由抵抗掠食动物造成的可能性较小。
而且,尖角龙的头盾太薄,也无法有效抵抗掠食动物。由尖角龙的颅骨较少损伤的情况分析,其头盾与角充当视觉辨识功能的可能性也较大。
此外,尖角龙头盾上有一些开口,能够减轻头部的重量,并可使头部对颈部的压力降至最小。
研究者认为,头盾还有可能是地位的象征,当然也有可能是用来吸引异性的重要标志。
尖角龙
二、基因测序的发展前景
2015年3月9日,罗氏、基础医学以及其他很多癌症研究人员都认为从数据角度分析癌症是最终战胜这种可怕疾病的理想方式。根据罗氏和基础医学签署的协议,罗氏可以访问基础医学的数据库。他们的数据库收录了3.5万名癌症患者的肿瘤DNA序列,以及这些患者服用的药物和药物在遏制癌症方面产生的功效等信息。
DNA测序以及其他生物学信息技术正在改变这一切。肿瘤基因测序技术揭示出所说的“肾癌”或者“肺癌”的真相。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是1000种或者100万种病变的结合,每一种带有一种不同的变异以及其他分子错误。每一个肿瘤拥有属于自己的“微型方舟”,充满怪异的功能紊乱的细胞以及大量出问题的DNA。最近一项针对肾癌的研究发现,没有两名患者存在相同的基因错误,同一名患者体内也没有两个基因变异相同的肿瘤。2014年一项对乳腺癌进行的高分辨率DNA测序研究未能在一个肿瘤内发现两个基因相同的细胞。
找到变异的基因通常能够告诉科学家如何攻击癌症,或者说暴露出癌症的阿喀琉斯之踵。药物研发人员已经发明了几十种靶向疗法药物,能够专门对存在特定癌症相关基因变异的细胞发动攻击,杀死这些细胞或者让它们陷入瘫痪。在最为理想的想定中,每一种癌症都存在一个弱点,基因组测序(或者其他全面的生物学数据分析法)能够找到癌症的这个弱点。利用数据改变治疗癌症的方式并不像利用数据敲定亚马逊上的消费品价格或者利用Waze等众源应用避免交通拥堵那么简单。生物学要比人造系统复杂得多。2012年对100名乳腺癌患者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了40种不同的基因变异,形成73种不同的组合。一些患者存在6种在癌症中扮演角色的不同变异组合。在我们进行治疗的同时,肿瘤也适时进化,因此有必要重复测序肿瘤DNA,也就是要抢在癌症前面。对于很多变异来说,可能不存在任何适当药物。
三、龙虾是什么样子的
龙虾(学名:Palinuridae)是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龙虾科4个属19种龙虾的通称。又名大虾、龙头虾、虾魁、海虾等。它头胸部较粗大,外壳坚硬,色彩斑斓,腹部短小,体长一般在20厘米~40厘米之间,重0.5公斤上下,无螯,是虾类中最大的一类。最重的能达到5公斤以上,人称龙虾虎。体呈粗圆筒状,背腹稍平扁,头胸甲发达,坚厚多棘,前缘中央有一对强大的眼上棘,具封闭的鳃室。主要分布于热带海域,是名贵海产品。
四、恐龙的皮肤有哪些特征?
现在,我们要想知道恐龙的皮肤状况,也必须从化石上研究。
恐龙的皮肤很难保存为化石。从发现的少数皮肤印膜化石来看,大部分恐龙具有与现在爬行动物相似的皮肤:粗糙、坚硬、有鳞甲或角质突起。
霸王龙类的肉食恐龙皮肤很粗糙,上面长有一排排高出表面的大鳞片。
梁龙、雷龙和马门溪等蜥脚类恐龙的皮肤与蜥蜴近似,有比较粗糙的、颗粒状的鳞片,但比霸王龙平坦。
鸭嘴龙的皮肤上布有多边形的角质突起或小瘤,这种突起在体表各处的大小不同。
剑龙的皮肤上有细小的鳞片,与现在的蛇和蜥蜴差不多。
角龙的皮肤有成排的、大而呈纽扣状的小瘤,从颈部一直排列到尾部。
甲龙的皮肤最有趣,它身披坚硬的甲板。甲板上长有大的瘤或刺一样的突起,像古代武士的铠甲。
一些学者推测,进化较快的肉食龙,如窄爪龙,皮肤上可能长有毛发之类的东西;有的则可能长有鸟那样的羽毛。
恐龙的皮肤的结构总算有皮肤印膜化石参考,至于皮肤的颜色,那就无从参考了,因为很难找到关于皮肤颜色的化石。
于是,各种各样的猜测又产生了,有的认为它们皮肤的颜色是单色的,比如棕色、褐色或灰色等等,但有的人却认为它们的皮肤的颜色肯定是彩色的,而且色彩绚丽。现在爬行动物皮肤的颜色大多数有亮丽的颜色,所以有的人认为恐龙的皮肤颜色应该是可以变的。
一亿多年前遍布全世界的数以亿计的恐龙,在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的演化,该是各种各样的恐龙都可能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