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纳米技术的思想来源

促天科技 2024-11-15 10:09 0 0条评论

一、纳米技术的思想来源

纳米技术的思想来源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纳米技术作为一项新兴科技领域正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那么,纳米技术的思想来源究竟是什么呢?纳米技术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一个源远流长的过程,涉及到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发展。

在探讨纳米技术的思想来源时,我们不得不提到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的贡献。物理学在研究微观世界方面有着深厚的基础,其对于纳米尺度物质性质的理解起着关键作用。化学作为研究物质结构和性质的学科,为纳米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基础。同时,生物学对于纳米尺度下生物体的研究也为纳米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灵感和启示。

另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纳米技术的兴起提供了有力支持。纳米技术的概念最早得以确立,也与信息时代的来临有着密切的关联。信息技术的发展让科学家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并利用纳米尺度下的现象和效应,促进了纳米技术的前沿研究和应用。

纳米技术的跨学科特性

纳米技术作为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汇聚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材料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成果,展现出了其独特的特性和潜力。在纳米技术领域,科学家们可以在不同尺度上进行研究和应用,从而创造出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

物理学的基础原理为纳米技术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通过物理学的原理,科学家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纳米尺度下的各种现象和规律,从而设计和制备出具有特殊功能性的纳米材料和器件。

化学在纳米技术领域中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化学方法可以被应用于纳米材料的合成和改性,通过控制材料的结构和性质来实现特定的应用需求。生物学的启示也为纳米技术的发展拓展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例如仿生学在纳米技术中的应用等。

材料学在纳米技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纳米材料的独特性能和结构使得其在各种领域都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通过材料的设计和调控,科学家们可以开发出各种具有前沿功能的纳米材料,推动纳米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纳米技术的应用前景

纳米技术作为一项前沿科技,在诸多领域都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前景。在材料科学领域,纳米技术的发展为新材料的设计和制备提供了全新的途径和方法。通过结构和性质的调控,科学家们可以创造出具有超强性能和多功能性的纳米材料。

在医药领域,纳米技术的应用也为疾病治疗和医疗诊断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纳米药物可以更精准地传递到病变部位,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提高治疗效果。纳米技术还可以用于生物成像和疾病诊断,为医疗健康领域带来更多可能性。

在能源领域,纳米技术可以用于提高能源转换效率、储能密度和节能减排等方面。纳米材料的独特结构和性质使其成为开发高效能源技术的重要选择。通过纳米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友好性。

总的来说,纳米技术的应用前景广阔,涉及到诸多领域的发展和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纳米技术研究的深入,相信纳米技术将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改变。

二、纳米技术的来源什么?

纳米技术的灵感来自于已故美国物理学家查理·范曼的演讲,他在1959年向加州理工学院的同事们提出了一个新的想法。

从石器时代开始,人类从磨尖箭头到光刻芯片的所有技术,都与一次性地削去或者融合数以亿计的原子以便把物质做成有用的形态有关。范曼质问道,为什么我们不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从单个的分子甚至原子开始进行组装,以达到我们的要求呢?实际上这一灵感来自于大自然从单个分子,甚至单个原子创造物质的启示。

如果把人体分解成组成它的基本单元,我们获得的将是一小桶的氧、氢和氮,一小堆碳、钙和盐,微量的硫、磷、铁和镁,以及微不足道的20种或更多的其他化学元素。

它们的总价值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大自然就是采用它们自己的、科学家们称之为纳米工程的方法,把这些廉价的、丰富的、无生命单元转成具有自生成、自维持、自修复、自意识能力的生灵,可以行走、扭动、游泳,具有嗅觉和视觉,甚至可以思想和做梦,其价值无与伦比。因此,纳米技术就是向大自然学习,力图在纳米尺度精确操纵原子或分子来制造产品的技术,统称为“由底向上”或“由小到大”的加工技术。

三、俭约思想来源?

简约主义源于20世纪初期的西方现代主义。欧洲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Mies Vander Rohe的名言“Less is more”被认为是代表着简约主义的核心思想。

简约主义风格的特色是将设计的元素、色彩、照明、原材料简化到最少的程度,但对色彩、材料的质感要求很高。因此,简约的空间设计通常非常含蓄,往往能达到以少胜多、以简胜繁的效果。

四、思想破冰的来源

思想破冰源自于改革,源自于发展。只有多调研,多参观,多学习才能真正学到、学会、学懂,才能打破自身的思想瓶颈,为发展谋出路,为工作先进谋发展方向。

思想破冰是需要付诸于实践的,这样才可以突破原先的工作模式禁锢,创新工作方式,提高服务水平,破除责任担当推卸软化之“冰”。

五、董仲舒思想来源?

董仲舒最重要也是对后世影响最深刻的便是针对当时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

董仲舒的这一主张的主要理论来源是战国时的阴阳家邹衍,他认为历史中朝代和政权的更替是由五德运行来决定的。

当时董仲舒对这一理论进行了修改,他认为朝代的更替是依据“三统”,即黑统、白统和赤统来依循的。

六、李白思想来源?

主要来源是道家,无论他的作品中,还是思想上,崇尚自然、清静无为的特色的形成,与道家思想的盛行关系密切。如果从“现实”与“超脱”两个方面来分析李白的人生理想,道家思想的理想境界正是对李白人生理想的完美诠释。

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不愿阿谀奉迎,也不屑于与俗沉浮。现实的黑暗使他理想幻灭,封建礼教等级制度的束缚使他窒息,他渴望个性的自由和解放,于是采取狂放不羁的生活态度来挣脱桎梏、争取自由。其表现方式或纵酒狂歌,寻仙学道,然而,酒既无法销愁,神仙更虚无飘渺,于是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把美好的大自然作为理想的寄托、自由的化身来歌颂。他笔下的峨嵋、华山、庐山、泰山、黄山等,巍峨雄奇,吐纳风云,汇泻川流;他笔下的奔腾黄河、滔滔长江,荡涤万物,席卷一切,表现了诗人桀傲不驯的性格和冲决羁绊的强烈愿望。

这是李白对社会的愤怒抗争,是他叛逆精神的重要体现。他反对玄宗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揭露将非其人,致使百姓士卒白白送死,由于玄宗的骄纵,宦官权势炙手可热……通过对政事纲的分析,并到幽燕的实地观察,李白以诗人的敏感,洞幽烛微,在当时诗人中他和杜甫最早揭示祸乱将作。

“安史之乱”爆发,他的爱国热情因此升华,摆脱了用藏出处的矛盾。他的反抗性格和叛逆精神具有深刻的爱国内涵,并富于社会意义和时代特征。《古风》其三、十五、二十四、三十九等都对社会现实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

七、墨攻思想来源?

墨家“非攻”的意思是认为进攻别国是非正义战争,阻止这种非正义战争的办法最好的办法当然是通过外交说服,比如墨子千里迢迢跑去楚国跟公输般论辩的著名事例。但是说服通常都不起作用,所以其次的办法就是帮助被攻打的国家防守,防守和攻打完全不同,防守不属于非正义战争。墨家开发的战争工具都是以防守为目的而设计的,不适合用于进攻作战,这样就不违反“非攻”的原则。此外,拥有出色的防守战略对于外交谈判也是很有必要的,在墨子与公输般的论辩中,我们就看到,墨子在虚拟的沙盘推演中击败了公输般,从而说服了楚王,成功地避免了一场侵略战争。

电影改编自漫画《墨子攻略》,简称墨攻,并不是说革离主张攻打,攻略和攻打很显然意思不同。

八、尼采的思想来源?

弗里德里希·尼采的哲学思想在19世纪末发展成熟,开创出了一套对黑格尔的哲学体系的批判,并且对20世纪的哲学发展有重要影响。尼采的理论可以套用至包含道德、宗教、知识论、心理学、本体论、以及社会评论等众多题材上。

尼采本身并没有对他的哲学进行有系统的论述,因此尼采哲学的本质究竟为何一直是哲学界的争论议题。由於尼采的文笔有著具煽动性而毫无节制的风格,他的哲学理论引起大量的赞美敬佩、也引起大量的厌恶和批评,几乎所有尼采的理论都具有诠释上的争议。尼采在其自传《瞧!这个人》一书中表示他的哲学思想是随著时间而逐渐发展改变的,也因此试图解释尼采著作的人很难将某个特定的概念归咎於其中一本著作(例如永恒轮回概念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被大量使用,但在他接下来一本书《善恶的彼岸》里几乎完全消失)。除此之外,尼采似乎从不曾也不想将他的哲学发展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他在《善恶的彼岸》中表示他对这种尝试相当不以为然。

不过,尼采著作中的却有一些可以被发现并讨论的共通题材。他的早期著作指出了阿波罗派与狄奥尼索斯派在艺术上的分歧,从此狄奥尼索斯派在他接下来的著作中都扮演了一定的角色。其他主要的题材包括了权力意志、上帝已死的主张、区分了主人与奴隶道德、并且强调激进的道德相对主义。

九、董其昌书学思想背景来源?

董其昌从魏、晋一直到元朝, 转益多师, 整个帖学传统都是他关注的对象。

他在《画禅室随笔》中自述学书经历说:“吾学书在十七岁时,初师颜平原《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仿《黄庭经》及锺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徵仲、祝希哲置之眼角,乃于书家之神理,实未有入处,徒守格辄耳。比游嘉兴,得尽睹项子京家藏真迹,又见右军《官奴帖》于金陵,方悟从前妄自标许,自此渐有小得。” 从董氏的这段自述来看,董其昌在学习前人方面,胸襟开阔,不拘泥于一家一派。

十、儒家民本思想的来源?

但是,我们也不应忽略,在中国思想史上,“君贵民轻”从未获得完全的胜利,“民贵君轻”的思想同样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儒家亚圣孟子在《孟子·尽心下》中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不但将民众放到高于社稷与君主的地位,而且将君主权力的来源归结为对民众的态度上。

孟子

战国末年,儒家学者荀子又在《荀子.哀公》中提出了著名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荀子以此警示统治者们,他们之所以能统治国家,其根基是最底层的百姓,百姓们可以让他的统治保持稳定,也能颠覆他的统治,因此,统治者一定要关心民众的利益。

荀子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思想被后人广泛接受,在记载唐太宗李世民与其名臣们的对话的《贞观治要》中,我们可以看到李世民君臣相当喜欢这句话,多次用它来警示自己的治国原则。虽然民本思想在君主专制加强后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打压,比如朱元璋看到孟子的重民主义言论后,在重修《孟子》时将民贵君轻的言论删除,但是,士大夫对儒家经典的向往,还是让民本思想一直流传了下来,成为一种抵御君主专制意识形态的重要理论工具。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在明清易代之际,尚且有黄宗羲、王夫之等抨击君主、称赞人民的思想家出现,正如如黄宗羲在著作《明夷待访录》中的名句:“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这足以说明,在中国的思想史之中,认为人民大于君主的观点从未消失。

去哪里追溯民本思想?

根据我们的梳理,可以看出,孟子、荀子的民本思想随着儒家意识形态的传播而继承下来,成为后代士大夫民本思想的重要来源。不过,如果认为孟子、荀子是民本思想的源头,那就大错特错了。在更早的战国初期甚至春秋时代,非儒家一系诸子百家的学说中就已经包含了大量以民为本的思想。

道家经典《道德经》中提出:“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这是一种平均主义思想,居高位者应当放弃自己的利益,来弥补低位者的不足之处;墨家思想以“兼爱”、“非攻”为核心,反对令无数百姓流离失所的战争;农家认为,国君应大力发展农业来满足民众的物质需求,这样的话民众才会忠心于国君,国家的凝聚力才可提高……这些事例说明,民本主义思想并非儒家独创,而是诸子时代思想家们共同拥有的一套价值体系,一个学派创始人们的共识。

诸子百家

那么,不同学派、思想各异的诸子百家们,为什么共同掌握同一套价值观呢?若要回答这个问题,仅仅讨论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氛围是不够的。首先,我们要明白,诸子百家时代的确是中国思想发展的一个高潮,但是,诸子时代并非中国思想史的起源。在西周时期,社会已经形成一套意识形态再生产与传播的有效系统。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作为贵族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将贵族与士大夫们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以及他们对礼仪、历史的理解,一代一代的传播下来,使得这些思想成为文化人群体所共享的意识形态。

六艺

在诸子百家的时代,很多思想家并非无中生有地创造了一种新的学说,而是从“前诸子时代”的思想资源中汲取灵感。学者们阅读那些从西周时代留下来的经典典籍、学习西周时代的历史,将这些知识与现实相结合,才创造出自己的学说。很多学说并非摧毁了过去的传统,而是延续了过去的传统。这就是诸子百家思想中常常包含民本思想的原因。因此,若要考察民本思想的根源,我们应当把目光放到比春秋战国更加久远的过去——西周时代。

民本思想的起源——“敬天保民”

在西周之前的商代,宗教氛围浓厚是华夏政治文化的一个特点。商代统治阶级非常迷信,他们相信天与鬼神等颇具神秘主义色彩的论调。在其政治活动中,宗教行为是十分重要的一怀:商代会频繁的为各种鬼神进行祭祀,祭祀的礼仪十分隆重,常常使用人牲,有时一次祭祀会有上百人因此牺牲;除此之外,利用龟甲进行占卜是商代进行重要政治决策的方式之一,卜人会对龟甲进行烧灼,并根据因之形成裂痕来判断上天的旨意,为政治家们提供从政的建议。

浓郁的宗教氛围,使商代统治者将“天命”看得十分重要。在商纣王时期,民众对商的暴政不满、周代兴起时,曾有大臣提醒,但商纣王却认为天命向着自己,因此不会导致国毁人亡:“我生不有命在天?”

占卜工具:龟甲

当周武王灭亡商朝后,周人自己也感到惊奇。对周人来说,长期以来,商是强盛的中央政权,是受到天命青睐的“大邦商”,而自己不过是地位低下的“小邦商”。周人并未放弃对“天”的信赖,他们仍然认为自己胜利是得到了上帝的垂恩。那么,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为什么天命不再垂恩与已经持续了数百年的大邦商,而转而降临在自己头上呢?这个问题其实关乎周朝政权的合法性问题:自己究竟是因为什么,才能得到天命青睐、建立新的统治?这个问题必须要认真回答,只有这样,周人才能保证自己的政权不会失去天命,重蹈商人覆辙。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周代政治家、武王的弟弟周公提出了著名的“敬天保民”思想。其思想被记载到《尚书·周书》这一部分中。

周公

周公首先指出:“唯命不于常”,其意思是,上帝赐予的天命不会永远保佑一个王朝。周公以商灭夏、周灭商微粒子,说明夏与商的统治者皆在某些时候引起了天帝的不满,因此导致国破人亡,统治崩塌。

接着,周公提出“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这句话的意思是,天的威严与诚信,应当从民情中进行观察。周公认为,天帝是不会直接告诉统治者,天命是否正在保佑他。如果想知道自己是否得到天命的保护,应该以民情为镜子,来揣摩天意。如果统治者不愿意亲近民众,体察民情,就不要说自己知道了天意。

最后,周公提出“敬从天命,怀保小民”。这是周公对于前两点观察结果的总结,如果希望自己得到天命的保护,就需要时常体察民情,以通达天意。而且,还应勤于国事,让人民生活幸福安康,这样才能得到天命垂睐

结语

周代的“敬天保民”思想与我们现在的无神论式的“以人为本”有所不同,它仍强调天命的重要性,民众的生活境遇与质量只是天命的反应而已。但是,比起以占卜、牺牲来体察天明的商代,很明显,敬天保民的不可知论色彩少了不少,这无疑是历史的进步。

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趋势虽然是专制皇权越来越强,但我们也应铭记,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中也有着丰富的民本主义思想,对人民群众的重视从未因专制皇权的打压而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一切以“传统思想“为借口、鄙夷人民群众地位与权利的言论,皆是片面而专横的胡言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