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世界上第一个单细胞是怎样诞生的呢?

促天科技 2025-08-03 06:18 0 0条评论

一、世界上第一个单细胞是怎样诞生的呢?

是在远古地球海洋中经历无数磨难,经过漫长的时间,由无机物创生出有机物,再由有机质演化而来。世界上第一个单细胞生物出现在35亿年前。

二、NGS专题 | 聊一聊BGI和Illumina测序平台的差异

自上世纪70年代第一代测序技术问世以来,测序平台经历了多次迭代,如今在生物医学领域广泛应用。中国两大主流二代测序平台,华大BGI和Illumina,各有其特色。本文将探讨两者在测序原理和实际应用中的区别。

二代测序(NGS)的流程主要分为文库制备、扩增和测序三个步骤。在文库制备阶段,BGI的DNBSEQ技术利用DNA纳米球测序原理,构建的是独特的DNA环形文库,而Illumina平台则通过不同接头进行片段区分和PCR扩增。

扩增技术上,Illumina采用桥式PCR,样本片段在芯片泳道上的接头捕获后进行多轮扩增,形成指数增长的DNA链;而华大BGI则是通过滚环扩增,以链置换活性的酶进行等温扩增,确保准确性更高。测序方面,Illumina采用SBS测序,边合成边读取,华大则采用cPAS技术,结合探针锚定聚合,提供更为精确的信息。

在应用表现上,2021年的ARBF研究显示,在短读长平台中,Illumina HiSeq 4000和X10在基因组覆盖率上表现优秀,而BGI/MGISEQ的错误率较低。在全基因组测序和单细胞测序中,两者都能提供相当水平的测序质量,但在某些特定场景如微生物宏基因组检测,BGI平台的DNBSeq G400和T7表现出更低的in/dels率。

以爱基百客DNBSEQ-T7为例,其在大型测序项目中的表现稳定,如植物基因组测序,数据证明其性能优越。近年来,随着专利纠纷的演变,华大BGI在基因测序领域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打破了国外平台的垄断局面,国产测序技术正在崭露头角。

总结来说,尽管BGI和Illumina在测序原理和应用上有各自的优势,但两者在关键领域均展现出相当的性能。国产测序平台正逐步在竞争中崭露头角,为生物医学研究带来更多可能性。

三、如何挑取单克隆?

挑选单克隆细胞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有限稀释法:

通过将细胞悬液逐步稀释,直至每个培养皿或孔中只有单个细胞,然后观察这些单个细胞的生长情况。

此方法能够揭示单个细胞的潜在生长特性和克隆性。

流式细胞术:

利用精确的细胞排序技术,对细胞群体进行精细化筛选。

通过特定的标记和参数设置,可以高效地识别和分离出目标单克隆细胞。

微流控单细胞捕获技术:

如高通量分析技术,能够在大规模分析中捕获单个细胞。

这种技术适用于需要快速筛选大量样本的情况。

激光捕获显微切割:

在单细胞的精细操作中表现出卓越性能。

可以确保细胞的精确捕获,适用于对特定细胞类型或位置有严格要求的研究。

HTNIC技术:

借助纳米孔板的创新设计,通过细胞高效分隔技术保持共培养的活性。

显著缩短了筛选周期,降低了细胞损伤,且铺板方式简洁,自动扫描和鉴别单细胞。

CellCelector Flex系统:

结合了高内涵成像和全自动显微操作。

提供了多个灵活的挑取模块,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细胞和培养基,提高了实验效率和准确性。

在挑选单克隆细胞时,应根据实验需求、细胞类型和可用资源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最适合的筛选方法。通过运用这些先进的筛选方法和工具,可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高效性,推动生物科学研究的进展。

四、肖忠党研究方向

肖忠党教授的研究领域集中在多个前沿技术上,其中包括:

细胞及生物分子高分辨率成像技术:这是他研究的一个关键领域,通过对微观世界的精细观察,揭示生物分子和细胞结构的复杂性。

单分子和单细胞技术:肖教授在这个领域深入探索,利用单分子级别的数据,理解生命活动的基本单元——单个分子和单个细胞的行为。

生物纳米技术与生物分子检测:他致力于开发创新的纳米技术,以提高生物分子的检测灵敏度和精度,为生物医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新型生物传感器方法与技术:他不断探索新的传感器设计,旨在开发出更高效、更精确的生物标记物检测工具,对生物医学领域有着重要贡献。

在学术生涯早期,肖忠党教授有着扎实的学术基础。他

1998年,从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系毕业,获得了工学博士学位,这标志着他在生物工程领域达到了新的高度。

1994年,他在华中科技大学物理系取得理学硕士学位,这为他后续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物理理论基础。

1988年,他从徐州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获得了学士学位,这为他早期的专业发展奠定了基础。